特殊句式教案

特殊句式教案

ID:29354874

大小:31.79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18

特殊句式教案_第1页
特殊句式教案_第2页
特殊句式教案_第3页
特殊句式教案_第4页
特殊句式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特殊句式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第一课时高三语文组田广教学目的: 1. 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2. 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教学重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教学时数: 共计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判断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2、 了解判断句的特点。3、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教学实施过程:一、文言句式的概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

2、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用“者……也”表判断。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2、用“......,

3、......也”表示判断。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3、用 “......者,......”表示判断。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为”表判断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②“故今之墓中全乎

4、为五人也。”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用“......者也。”表判断。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7、用“

5、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之议也。” 8、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示判断或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②“秦,虎狼之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如:“同

6、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教学反思: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第二课时高三语文组田广教学内容:被动句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实施过程: 二、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

7、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为” “为……所……” “……为所……”表被动。⑴用“为”(“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贾谊《过秦论》)⑵“为……所……”“为+主动者+所+动词”。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④吾属皆且为之所虏⑶“……

8、为所……”表被动。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2、用“见”、“于”,“见......于......。”表被动。⑴在动词前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见+动词”。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用“于”表示被动关系。“于”放到动词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①“故内惑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