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

ID:29309647

大小:18.0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8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 _第1页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 _第2页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 _第3页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 _第4页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 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根据本节教材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起源的特点,教学方法也就选择学生观察投影片、猜测和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它不但是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问题。也是文字题、计算题等问题的综合能力。更是发展思维、提高智力,下面我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和学生解题的实际出发,谈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0180

2、-01  1.从小培养认真读题,引导学生养成理解题意的习惯  意大利医生雷地证明腐肉不能生蛆的实验投影片,巴思德的“鹅颈瓶实验”投影片,原始地球的投影片,米勒实验的投影片。根据本节教材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起源的特点,教学方法也就选择学生观察投影片、猜测和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读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理解题意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一道应用题能否解答出来,决定于对应用题的内容是否能准确地把握住。因此,必须让学生把应用题读通、读懂。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刚涉及到应用题时。由于小学生识字少,生活经验缺乏,缺少感性体验。所以读题,理解都有困难

3、。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先领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慢慢读几遍。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对于题中学生不熟悉的词语,教师应解释清楚它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尽量能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对于易混淆的词语(如:“增加了”和“增加到”、“降低了”、“比……多……”、“……比……多”等。教师除了对词语的含义解释外,还尽可能多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这样学生对读题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划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便于解决问题。  应用题的事理要清楚明白。前些时候看到一个材料,说到在课堂上老师提问:“知道两个部分数,能够求出什么?”“知道

4、总数和一个部分数,能够求出什么?”所有学生都能对答如流。但在练习中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前进大队养鹅530只,养的鹅比鸭少165只。前进大队养鸭多少只?全班学生没有一个会算的。老师没有办法,只好说,这样的题我们还没有学过,不用算了。实际上这道题只要弄明白养的鹅比鸭少165只,就是养的鸭比鹅多165只。这就变成已经学过的类型,学生也就会算了。这就足以说明,即使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不把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单靠记住类型也是解决不了的。  意大利医生雷地证明腐肉不能生蛆的实验投影片,巴思德的“鹅颈瓶实验”投影片,原始地球的投影片,米勒实验的投影片。根据本节

5、教材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起源的特点,教学方法也就选择学生观察投影片、猜测和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关于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首先,最关紧要的,是要让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其次,才是确定算法的问题。拿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说吧,既然是两步计算,就一定有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问题,这必须根据应用题的事理来确定。譬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二年级一班有男学生18人,女学生比男学生多6人。全班有学生多少人?如果不注意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看到有男学生18人,女学生比男学生多6人。就很容易把18同6相加,错误地认为全班有学生24人。出现这样的错误并不奇怪

6、。第一,在这以前,学生解答的应用题多数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第二,在这道题目里只有两个已知数,同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很相似。教学时,如果教师不先讲例题,又不事先提醒。学生就很有可能出现上面的错误。那么,怎样才能把这样的问题解答的正确呢?关键就在于把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即要让学生理解,这道题是要求全班有学生多少人,那么先得求出女学生有多少人。这就对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了,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上述的错误。对于两步以上的应用题,情况更为复杂,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先弄明白题里所讲的事,再将题里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楚,然后才能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以及用什么方法算"。所

7、以,在应用题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是解答应用题的一个不能缺少的步骤,是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必须养成的一个良好习惯。  弄清应用题的事理,并不全是数学问题。有的是事物本身学生不熟悉,有的是文字叙述学生看不懂等等。这就需要有的放矢,用各种办法使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如小学数学课本(试用本)第四册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高度每升高1公里,气温大约降低6度。如果地面的气温是26度,那么高出地面3公里的地方,气温大约是多少度?这道题放在这里好不好,这里不讨论。可是这道题的事理,意大利医生雷地证明腐肉不能生蛆的实验投影片,巴思德的“鹅颈瓶实验”投

8、影片,原始地球的投影片,米勒实验的投影片。根据本节教材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起源的特点,教学方法也就选择学生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