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306565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8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2届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教案:文言文翻译二教学要点:掌握文言文的五种句式的翻译要领教学重点:倒装句式的翻译教时:2课时教学内容:一、文言文五种句式的基本知识。(一)判断句。1、用“者、也”来判断。有“…者,…也”“…也”“…者也”等形式。2、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二)被动句。1、“为”“为……所”表被动。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①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用于动词前指代“我”。②“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2、》);又如现代汉语中“见谅”也为此用法。3、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来表被动。如: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4、意念上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三)倒装句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前置。①大王来何操?②彼且奚适也?③沛公安在?(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微斯人吾谁与归?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④奚以知其然也?
3、2、定语后置“之”和“者”是常见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于”和“以”是常见标志。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于”常被省略。)③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四)省略句1、省略主语、谓语、宾语。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省主语)②“夫战,勇也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省谓语)③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宾语)2、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要补出。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五)常见固定结构。①“……孰与……”、“……何如……”(译为“…与…相比,谁…”)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②“得无”(译为“该不会……”)如:“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蒲松龄)③“无乃……与”(译为“恐怕……吧”)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
5、臾》)④“何以……为”(译为“为什么要……呢”)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⑤“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⑥“奚以…为”(表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⑦“……之谓”(译为“说的就是……”)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⑧“以为”、“以……为”(常译为“以为”、“认为”、“把…当…”、“用…作…”等)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⑨“唯……是”(强调句式,“是”无意,起提宾作用;“唯
6、”表强调)如:唯才是举⑩“如……何”、“奈……何”、“若……何”(三个词同义,意思是“把……怎么样”)如: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二、课堂练习。第一组:知识要点:被动【材料1】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旦日,城俄陷,大军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俄而,应元死。(《阎典史传》)(09苏锡常镇四市调研)译文:(阎应元)左冲右突(进行了)八次巷战,抵挡他们的(清军)被杀死上千人。【材料2】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
7、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09湖北)译文: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材料3】辛酉,卒于华阴,无子,年六十九。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王不庵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
8、甘于客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