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244431
大小:51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8
《九年级数学上册 1.3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第3课时)教案 青岛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3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三)一、教与学目标:知识目标:1.菱形的定义.2.菱形的性质.3.菱形的判定.能力目标:1.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和初步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2.了解菱形的现实应用和常用判别条件.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学习过程中,来体会菱形的图形美和内在美..二、教与学重点难点:重点:菱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难点:菱形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的综合应用.三、教与学方法: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菱形的实物图,然
2、后概括出菱形的定义.在“观察与思考”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性质,并让学生通过论证确认其正确性.最后,教科书引导学生思考菱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正确性,并通过推理论证得出菱形的两个判定定理.四、教与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三幅图片中,你能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形象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具有怎样的特征?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rhombus)(二)、探究新知:1、交流与发现一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此外,菱形还具有哪些特个性化修改及生成完善殊性质呢?(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取一张菱形纸片折一折,试一试
3、.(2)根据菱形的轴对称性,你发现菱形的边具有什么性质?菱形的对角线具有哪些性质?(3)你能运用菱形的定义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你得到的命题是真命题吗?与同学交流.菱形的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性质定理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温馨提示一:对于菱形性质的探索,要类比矩形性质的探索过程.先从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入手,使学生认识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然后通过菱形的轴对称性,认识菱形的边和对角线的性质.教学中应按照教科书“观察与思考"中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2、交流与发现二你能说出“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
4、逆命题吗?你能证明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已知:如图在□7ABCD中,AC,BD相交于点0,AC⊥BD.求证:□ABCD是菱形.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0=C0.∵AC⊥BD.∴BD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AD=CD(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ABCD是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想一想: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于是得到菱形的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温馨提示二要使学生明确:菱形的定义是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的最基本的方法,其他判定方法都是以定义为基础推导出来的.然后,引导学生对性质定理的逆命题进行
5、探索.性质1的逆命题可以通过证明确定为判定定理1;性质定理2的逆命题与矩形的情形类似,可以引导学生举出反例否定其正确性,再通过增加平行四边形的条件得到判定定理2.小结:菱形的判定方法:(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个性化修改及生成完善(4)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三)、学以致用:1、巩固新知:(1).在菱形ABCD中,∠A=600,对角线BD的长为7cm.求菱形的周长.(2).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EF交AD于F,交BC于E.求证:四边形AECF是菱形.2、能力提升:如图,将宽度为
6、lcm的两张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的部分组成了四边形ABCD.(1)四边形ABCD是菱形吗?为什么?(2)如果么ABC=300,你会求四边形么BCD的面积吗?温馨提示三: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操作和实验.(1)先由两纸条对边平行判定ABCD是平行四边形l利用两纸条的宽度是1,通过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证□ABCD是菱形;(2)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得当∠ABC=300时AB=2cm,求得□ABCD的面积为2cm2.(四)、达标测评:1.菱形具有而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A.对角相等B.对边相等C.对角线互相垂直D.对边平行2.能够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的条件是()A.
7、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B.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垂直C.对角线互相平分D.对角线相等3.已知菱形的周长是12cm,那么它的边长是4.菱形的面积为24cm2,一条对角线长为6cm,则另一条对角线长为,边长为5.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点E,DF∥AB交AC于点F四边形AEDF是菱形吗?说明你的理由.个性化修改及生成完善五、课堂小结:(1)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对于本节所学内容你还有哪些疑惑?六、作业布置:配套练习P71----8七、教学反思:个性化修改及生成完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