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234765
大小:4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7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9《答司马谏议书》学案语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3、了解作者及“书”的文体特点。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被封为荆国公。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文中对司马光加给他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
2、大夫阶层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曾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3、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4、题解:“答”即“答复、回复”的意思,“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谏议”是指“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3、标题应理解为“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二、文言文基础知识1、把握字的读音怨谤(bàng)难壬人(rén)胥怨(xū)盘庚(gēng)会晤(wù)2、积累文言词汇6(1)通假字辨:现在写作“辩”,辩解。卤:现在写作“鲁”,草率。(2)一词多义故:故今具道所以连词,因此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名词,原因,缘故举:举先王之政动词,推行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推举道:故今具道所以动词,说明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名词,道理,方法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名词,道路得道多助名词,道义为: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连词,因为以为侵官动词,是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
4、当做为天下理财介词,替所以:故今道所以名词,这样做的理由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介词,用来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名词,计划,主张度义而后动动词,考虑以:以授之于有司介词,把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连词,来事: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第一个“事”,名词作动词,做事。第二个“事”,名词,事情(3)词类活用事: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第一个“事”,名词作动词,做事膏泽:以膏泽斯民名词用作动词,给以好处(4)古今异义游:古:交往今: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6上报:古:回信今:向上级报告反复:古:书信往来今:多次重复所以:古:这样做的理由今:表因果关系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特:古:只是今:特殊,超出一般由:古:
5、机缘,机会今:缘由,经过区区:古:情意诚挚今:少,不重要(5)特殊句式不为征利判断句(“为”表判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判断句(“……也”表判断)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判断句(“非”,否定副词,表否定判断)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应为“则众为何而不汹汹然”)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朝如修之”)三、理清文章结构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
6、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使全文结构严谨。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1.第2段作何理解?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2.第3段作何理解?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
7、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6五.翻译全文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司马光是如何指责作者的?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3、从全文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提示: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4、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