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题组演练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题组演练新人教版

ID:29225976

大小:27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7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题组演练新人教版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题组演练新人教版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题组演练新人教版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题组演练新人教版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专题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题组演练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题组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5·合肥模拟)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1.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1.A 2.C

2、 第1题,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一个要素的变化而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由于植被砍伐而导致蒸腾作用减弱,A项错误;降水量减少,B项错误;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项正确。(2015·闵行模拟)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据此完成3~4题。3.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A.大气圈B.岩石圈C.水圈

3、D.生物圈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当中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解析:3.A 4.D 第3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第4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题组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2015·临川模拟)读图,回答5

4、~6题。5.图中①区域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6.图中②区域的植被类型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寒带针叶林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解析:5.A 6.D 第5题,图中①区域位于40°N左右的大陆东岸,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A正确。第6题,图中②区域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正确。(2015·德州二模)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中①—⑧分别表示不同的

5、自然带,R为地面年辐射差额(即地面热量年净收入),n/Lr为地面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读图完成7~8题。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7.与①所示的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地区是(  )A.亚马孙平原  B.东非高原C.江南丘陵D.西西伯利亚平原8.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海拔从低向高的自然带分异规律B.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C.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D.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

6、带分异规律解析:7.A 8.D 第7题,①地区地面热量年净收入大,说明位于热带;地面干燥指数小,说明气候湿润,则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景观与亚马孙平原一致。第8题,③—⑥—⑦—⑧地面干燥指数越来越大,即越来越干燥,则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①—②—③—④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地面热量年净收入上,水分条件则没有太大变化,即热量条件差异,故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注意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水热两个因素都有变化。题组3 垂直地域分异与非地带性现象(2015·泰安模拟)下图为北半球三个地区植被

7、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丙—甲—乙B.甲山地①为常绿阔叶林带C.乙山地②为温带草原带D.丙山地③可能为热带(季)雨林带10.引起甲、乙、丙三地针叶林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B.水分C.坡向D.地形解析:9.D 10.A 第9题,③位于常绿阔叶林之下,可能为热带(季)雨林带;②位于落叶阔叶林之上,针叶林之下,为针阔混交林;①位于针叶林之下,可能为落叶阔叶林,也可能为针阔混交林;根据各山脉的基带可知,三地纬度

8、由低到高的排序是丙—乙—甲。第10题,结合上题分析,三地纬度不同、基带不同所以导致针叶林的分布高度不同。(2015·天津五校联考)读图,完成11~12题。11.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1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