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189197
大小:5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7
《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 细胞呼吸例题解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例题解析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1)【例1】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下图所示装置中都放入干酵母(内有活酵母菌),其中适于产生酒精的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无氧呼吸内容的掌握以及识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反应物、活细胞酵母菌(提供有关的酶)、适宜的温度、pH、缺氧、水环境等。答案:A把握进行细胞呼吸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例2】下图表示大气中氧的浓度对植物组织内CO2产生的影响,试据图回答:(1)A点表示植物组织释放的CO2较多,这些CO2是 的产物。解析:见第(4)小题解析。答案:无氧呼吸(2)
2、由A到B,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其原因是。解析:见第(4)小题解析。答案:氧气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3)由B到C,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解析:见第(4)小题解析答案:氧气充足时,有氧呼吸加强,CO2释放量增多(4)为了有利于贮藏蔬菜或水果,贮藏室内的氧气应调节到图中的哪一点所对应的浓度?。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是。解析: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均产生CO2,并且无氧呼吸也并不一定需要氧浓度为零,只不过随着氧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逐渐减弱,直到临界点,转换为有氧呼吸,而这一临界点,正是植物消耗自身有机物最少的时候,往往成为农业上贮存农产品的最佳
3、条件。答案:B点这时有氧呼吸已明显降低,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水果和蔬菜组织内糖类等有机物分解得最慢氧气的浓度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影响,综合分析将会发现怎样的结果。(2) 【例题】将某种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在10℃、20℃的温度下,分别置于5000勒克斯、20000勒克斯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结果如图5—2所示:图5—2 (1)该叶片的呼吸速率在20℃下是10℃下的________倍。 (2)该叶片在10℃、5000勒克斯的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mg_________。 (3)该叶片在20℃、20
4、000勒克斯的光照下,如果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每小时产生的葡萄糖为Mg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呼吸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活体组织在单位时间内分解有机物的速率。由于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主要是指有氧呼吸,因而呼吸速率可用叶片吸收氧气的速率来衡量。黑暗中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氧气,此时叶片吸收的氧气都是呼吸作用所消耗。 (2)在光下,图中所表示的每小时氧气的释放量,并不是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全部量,因为生活的叶片也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图中所示光下氧气的释放量应是光合作用的放氧量与呼吸作用的耗氧量的
5、总和。 (3)在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中,氧气的产量与葡萄糖的产量间有一定的比值,故先从图上计算出每小时氧气的释放量,再通过方程式换算出葡萄糖的产量。 答案:(1)3(2)4(3)7.03(3) 【例1】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含有不同化学物质和活性酵母菌细胞制备物。在适宜温度下,会产生CO2的试管有( ) ①葡萄糖+细胞膜已破裂的细胞②葡萄糖+线粒体③丙酮酸+线粒体④葡萄糖+细胞质基质 A.①②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④ 思路:本题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对本实验的设计、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属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6、本题,首先要明确四支试管所含有的细胞结构,A试管是细胞膜已破裂的细胞,即含有酵母菌全部细胞内容物,而B、C、D则分别含线粒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其次要明确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存在时,葡萄糖第一阶段分解成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分解成CO2和水,在没有氧气存在时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酒精和CO2;第三要明确各细胞结构所能直接利用的物质,如线粒体只能直接利用丙酮酸并将其氧化分解,而对葡萄糖则不能直接利用。基于以上分析,可知①号试管内的细胞质基质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而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彻底分解CO2和水,故有CO2的生成;②号试管内的线粒
7、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则不发生反应;③号试管内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能产生CO2;④号试管内无线粒体,但在细胞质基质中通过无氧呼吸过程能把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CO2,故也有CO2的生成。 答案:B 【例2】储藏水果和粮食时,充加CO2或抽取空气,能延长储藏时间,主要是由于( ) A.抑制有氧呼吸B.促进有氧呼吸 C.抑制无氧呼吸D.促进无氧呼吸 思路:水果和蔬菜在储藏时,我们可以通过降低它的呼吸作用来减少有机物的分解,从而延长储藏时间。充加CO2能抑制有氧呼吸作用,抽取空气,也达到了抑制有氧呼吸的目的。 答案:A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