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176670
大小:132.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17
《《电大论文格式范本》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范本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规范说明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过程。毕业设计(论文)(下称“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从事工作和取得成果的完整表述。论文的撰写是学生基本能力训练的过程,应当符合中央电大及省电大指定的有关标准,符合汉语语言规范。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指导,严格把关,制定本规范。 一、论文的结构与要求 论文包括目录、标题、内容摘
2、要、关键词、正文、后记、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论文一律打印,不得手写。 1.目录 目录应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和主要级次(文经类)的标题和所在页码。2.论文标题 论文标题应当简短、明确,有概括性,符合论文任务的要求。论文标题应能体现论文的核心内容、专业特点和学科范畴。论文标题不得超过25个汉字,不得设置副标题,不得使用标点符号,可以分二行书写。论文标题用词必须规范,不得使用缩略语或外文缩写词。 3.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应扼要叙述论文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精练,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包括主要
3、成果和结论性意见。摘要中不应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并应避免将摘要撰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内容摘要一般不少于300个汉字。理工类毕业设计论文还要求有相应英文摘要。 4.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够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专业术语(参照相应的专业术语标准),一般列举3——5个,按照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并应出现在内容摘要中。网站网页 5.正文 正文一般包括绪论、本论和结论等部分。正文必须从页首开始。 绪论一般做为专业技术类论文的第一章,应综述前人在本领域的工作成果,说明毕业
4、设计选题的目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资料情况以及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经类论文的绪论即全文的开始部分,不编写章节号。一般包括对写作目的、意义的说明,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问题。 本论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文字通顺简练。 结论是对主要成果的归纳,要突出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所做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结论一般不超过500个汉字。 正文一级及以下子标题格式如下: 理工类各专业:第1章;1.1;1.1.1、;1.;(1);①; 文经类:一、;(一);1.;(1);①。 6.注释
5、注释安排在当页页脚,用带圈数字表示序号,如注①、注②等。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论文工作中取材的广博程度。参考文献应以近期发表或出版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文献为主。参考文献数量理工类不少于8篇,文经类至少10篇。 产品说明、技术标准、未公开出版或发表的研究论文等不列为参考文献,有确需说明的可以在后记中予以说明。 网上参考文献应注明准确的网页地址。 8.后记 对整个毕业设计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总结,对导师和对为毕业设计工作、论文撰写等提供帮助的组织或个人表示感
6、谢。内容尽量简洁明了。9.附录 对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对论文确有作用的材料(如外文文献的复印件和中文译文、公式的推导过程、较大型的程序流程图、较长的程序代码段、图纸、数据表格等),可以编制成论文的附录。附录字数不计入论文应达到的文字数量。 二、打印要求 论文必须使用标准A4打印纸进行打印,页面上、下边距各2.5厘米,左右边距各2.2厘(论文所附的较大的图纸、数据表格及计算机程序段清单等除外),并按论文装订顺序要求如下: 1.封面 见附件《湖北电大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目录 目录列至论文正文的二级及
7、以上标题所在页码,内容打印要求与正文相同。目录页不设页码。3.内容摘要 摘要标题按照正文一级子标题要求处理,摘要内容按照正文要求处理。内容摘要不设页码。 4.关键词 索引关键词与内容摘要同处一页,位于内容摘要之后,另起一行并以“索引关键词:”开头(字体加粗),后跟3~5个关键词(字体不加粗),词间空1字,其他要求同正文。 5.正文 正文必须从正面开始,并设置为第1页。页码在页末居中打印,其他要求同正文(如正文第5页格式为“―5―”)。 论文标题为标准三号黑体字,居中,单倍行间距; 论文一级子标题为标准
8、四号黑体字,左起空两个字打印,单倍行间距; 正文一律使用标准小四号宋体字,段落开头空两个字,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 正文中的公式原则上居中。如公式前有文字(如:“解”、“假定”等),文字应与正文左侧对齐,公式仍居中,公式末尾不加标点。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如第二章的第三个公式序号为“(2—3)”,附录2中的第三个公式序号为“(②—3)”等; 正文中的插图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