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175050
大小:16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17
《在山的那边 走一步,再走一步 生命 生命 初一语文人教实验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重点、难点:1.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2)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标准,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3)学习阅读诗歌的一点小常识。2.难点:(1)理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哲理。(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体会联想与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在山的那边》1.重点、难点点拨:(1)理解“山”与“海”两个相对形象的象征意义。(2)理解这首诗歌表达的深刻哲理。2.字词辨析:(1)注音:痴想chī凝成níng诱惑yòuhuò喧腾瞬间shùn
2、隐秘mì(2)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①秘种数干②(3)辨义:①信念信心都是名词。区别:“信念”常作主语,“信心”常作宾语。“信念”指认识上有一种比较固定不变的观念。“信心”运用范围比“信念”广,可以用于人的理想、抱负等。②痴想幻想都可以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实现的想法。区别:词义不同。“痴想”着重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情”。“幻想”着重在“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有实现的可能性。(4)解词: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因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指山在吸引着我。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一瞬间:一眨眼的工夫。3.作者及课文背景简介:作者:王家新,湖北丹江口人,当代诗人。代表作品: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等。课文背景:本诗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那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不久的大学生。本诗起源于童年经验。4.文章主旨:这首诗歌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困难,用爬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
4、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通往理想之路是漫长的,崎岖的,要不怕长途跋涉,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5.文章结构: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第一层:(“小时候”到“山那边是海吗”),写自己神往那边的新天地,妈妈的指点唤起“我”的向往。第二层:(“于是”到“打了一个零分”),写自己以为一座山那边就是海,爬过了那座山,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第三层:(最后一句),写自己童年时的疑惑。第二部分: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第一层:(第一小节),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以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
5、成的海。第二层:(第二小节),诗人以“山”和“海”作比喻,形象地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6.写作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巧设比喻、虚实结合、意蕴丰富。7.重点句分析:(1)“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诗人告诉人们,奔向理想是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
6、现的,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走一步,再走一步》1.重点、难点点拨:(1)了解故事情节,从中领悟出生活哲理:“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2)作者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2.字词辨析:(1)注音:训诫jiè耸立迂回yū凝视níng啜泣chuò纳
7、罕 嶙峋línxún屡次lǚ 头晕目眩xuàn小心翼翼yì(2)多音、形似字辨析:①弹颤晕应空 落②(3)辨义:①恐惧恐慌两个词都有害怕的意思。区别:“恐惧”是动词,“恐慌”是形容词。“恐惧”强调惧怕,语意比恐惧重,有书面色彩,口语一般不用。“恐慌”重在慌,因担忧、害怕而慌张不安。(4)词解:训诫:告诫,教导。耸立:高高地耸起。迂回:回旋,环绕。峭壁:陡直的山崖。凝视:聚精会神地看。嘲笑:用言辞笑话别人。恐惧:惧怕。屡次:一次又一次。灰心丧气:(因遭到困难、失败)意志消沉。3.作者简介:作者:莫顿·亨
8、特,美国作家。4.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我”童年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悟到: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克服,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5.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13段),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后,却不敢再动,陷入了“险”境。第二部分:(14~22段),写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我”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脱离了“险”境。第三部分:(第23段),写“我”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哲理。6.写作特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