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

ID:29170227

大小:73.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2-17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复习指要]   1.准确掌握并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正确认识各民族对我国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突出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观点。   2.正确认识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战争冲突是阶级社会不可避免的、暂时的,不存在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但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3.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和民族融合的概况,使学生明确民族融合是古代历史发展的现象,是进步的。从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民族融合的规律。   4.掌握我国古代人口迁移和民族构成的演变过程,正

2、确认识政治、经济与人口迁移的关系。   5.准确掌握并分析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成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闭关政策及其影响。[知识归纳分析]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发展概况、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辖。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   1.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中华民族是中华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民族构成的演变经历了五个时期:   (1)先秦时期:这是民族构成剧烈变动的时期。其内容包括华夏族的产生、华夏族与蛮

3、夷戎狄的混融。秦统一中国后,中国境内各民族被包容进来,“秦人”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2)秦汉时期: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稳定,民族界限比较清晰。“汉人”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也是民族构成剧烈变动时期。周边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冲垮胡汉界限,最终形成多民族一体化的新的共同体——“唐人”。   (4)宋辽夏金时期:民族构成变动的步伐相对缓慢。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战争不断,民族偏见强烈,民族隔阂严重。      (5)元明清时期:元朝以后,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固定下来。虽然元朝曾把女真、

4、契丹称为“汉人”,但只是暂时的和局部的。元朝建立以后,民分四等,实行严厉的民族分化和民族歧视政策。   明朝推行大汉族主义政策,民族关系颇为紧张,清兵入关初满汉民族矛盾尖锐。     2.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民族间经济发展的矛盾与统一构成了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中原汉族成为以农耕为生的农业民族,周边少数民族成为以游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   (2)由于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经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民族为了发展经济,谋求生一存,需要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交流。

5、各民族间除正常的经济交流外,因民族、地域、语育、文化等隔阂,特别是私有制、社会性质的制约,常常不能用平等交换物资的贸易形式达到目的,于是便诉诸武力,以掠夺的方式来满足经济上的要求。民族间的矛盾、战争由此产生。      (3)民族间的战争并不代表各民族人民的意愿,而是统治者为各自需要而发动的。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掠夺构成了中原王朝的“边患”。中原王朝以正统自居,对周边民族采取歧视和压迫政策,用“剿”和“抚”两种手段进行征服。   3.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融

6、合,是历史上进步的和经常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的前提。   ①上古神话中黄帝蚩尤的传说与华夏族的形成,实际上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民族大融合。   ②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秦汉时期,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充 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其中北魏更为突出。   ④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融合得到新的发展。   ⑤宋元

7、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⑥清朝时期,各民族的融合与文化交流达到了新的高度。民族融合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⑦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民族融合是受经济规律支配的。落后民族在先进地区建立政权,终要适应相对发展的经济基础,引起本民族的改造,为被统治民族所同化。4.古代人口迁移      古代人口流向有两类:一是由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二是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     

8、 (1)第一种流动的主体是少数民族。      ①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游牧生产的不稳定性和黄河流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特点是人口迁移往往伴随着武装入侵进行。   ②情况:战国到东汉时的匈奴,西晋后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唐初的突厥,五代至宋的契丹,宋元时的女真、蒙古,明代蒙古瓦刺与满洲都先后南下中原。      (2)第二种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