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1.掌握律诗的特点和形式,反复吟咏并背诵、默写这五首古诗。(重点)2.借助联想和想象,欣赏诗歌精彩的词句,领会唐诗的语言美、意境美。(重点)3.比较阅读,想象诗歌画面,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1.反复诵读《野望》,把握节奏,完成下列任务。(1)请描绘诗人于薄暮中“望”到的景象。“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2)结
2、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孤独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期望能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萧瑟怡静的景色中孤独抑郁的心情自然流露,惆怅、孤寂的情怀溢于纸墨间。2.竞背《黄鹤楼》,比比谁背诵得又快又好。(1)诗歌的颔联和尾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紧承首联。仙人乘鹤而去,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里只有白云在空中飘来荡去,寂寞、惆怅之情溢于言表。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
3、显现出来,怀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2)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并说明理由()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邈远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诗人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后四句为实写之景,不是想象之景。B3.齐读《使至塞上》,思考下列问题。(1)你能说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的是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边疆沙漠
4、浩瀚,也无比荒凉,没有什么景观,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一注“孤烟”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自然非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2)“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被用来比喻什么?诗人为什么以“征蓬”自喻?“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作品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诗人以此自喻,流露了身
5、不由己的感觉,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远行西北而感到忧愤。4.组内朗诵《渡荆门送别》,看看谁最能感受诗人的情怀。(1)结合对诗意的理解,说说诗人描绘了哪些景象。诗歌中写景的句子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四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的是渡过荆门进入楚地后,气势磅礴的长江无阻挡地流向了远方,视野十分开阔;“月下飞天镜”是月夜所见,低头俯视,明月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里,好似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所见,放眼远眺,天空高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2)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拟人,流经故乡的长江水呀,不远万里,依恋
6、不舍地送诗人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的情感。5.默写《钱塘湖春行》,品味诗歌语言。(1)找出诗中最能表现“初春”特征的词语,并简要赏析。“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从南方飞回的燕子在啄泥筑巢。“渐欲”说明野花渐次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浅草”则说明春草初生,仅能浅浅地遮没马蹄。(2)古人极为讲究语言的锤炼。请仿照示例,品一品诗中的妙笔。示例:“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更显出一种勃勃生机。示例:“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生动地写出了春寒料峭,鸟儿寻找
7、向阳之树以驱寒的情景,让人感到春光的美好与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