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基本方法.doc

道德经基本方法.doc

ID:29117440

大小:31.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2-16

道德经基本方法.doc_第1页
道德经基本方法.doc_第2页
道德经基本方法.doc_第3页
道德经基本方法.doc_第4页
道德经基本方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德经基本方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修行之本,讲述大道之理。然而许多人读经多遍,依然不知如何下手。道德经中法门是为无为之法,是损法,“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一种不着一丝尘虑的修行之法,其法至简。先说一下,证道之法。《道德经》中修行实证之法很多,比较明显有二种。一是“守静笃,致虚极”,“守静”到极点自然就能达到“虚极”。二是抱一、守中是证道的功夫,也就是守一之法。《道德经》中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即此。如何做:“抱一”的“一”,就是“道生一”的一,进入恍兮惚兮、似睡非睡、似守非守、若即若离状态就是“抱一”,即“用一”。

2、佛经里讲的“一真法界”、“一心专念”的“一”,都是这个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抱一;用一”呢?佛经里面叫“舍识用根”,不用阳性意识,用本性。道言元神,现代说法是潜意识以下层次。这个不太好理解,举个例子:开车的人,遇到紧急情况,猛踩刹车,将车刹住了。你问他怎么刹住的?他不知道。因为他没有思考,没用阳性意识,也就是“无”。但这个无中,又有“有”,因为他有刹车的动作,这个“有”又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有,佛经里面叫“真有”、“妙有”。所以佛经上说:无即是有,有即是无。这个就是“抱一;用一”,人们平常叫“下意识动作”。人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无意就进入这种状态。比如人在忙的时候,忙的

3、饭也顾不上吃,水也顾不上喝,觉也顾不上睡,一忙一天、甚至几天,他感到很快,一天好像一会就过去了,这叫“忘我”。虽然不吃、不喝、不睡,但没有饥、渴、困的感觉。等到把事情做完了,他一下想起来了:原来我一天、几天没吃喝睡了。这一想来事了,又饿、又渴、又困,吃喝点东西,倒头便睡,一睡几天,好了,休息过来了。一般人都认为这是正常的,不会去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其实这种状态,也是“用一”。“用一”调动的是潜意识,用的是人的本性,阳性思维减少,前提是“忘我”,忙的把“私我”忘记了,“真我”也就显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会饿、会累、会困?就是因为有个私我,认为这个**就是“真我”,天天

4、为“它”奔波、忙碌,忙碌、争夺的目的就是让这个**过的舒服一点,而把真正的主人给忘记了。其实,人的**就像机器一样,它那里知道什么饿、累、困?人的真正主人是自性,人们黑白颠倒,认为**是真我,以假为真,而真正的主人却潜藏起来不能显现,所以人才有渴饿、累困、生老、病死。而“忘我”的时候,主人出来做功了,**变成了机器,所以就不饿、不累、不困。同时时间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常说“天上一天,人间一年,”说明在不同的维层中,时间是可变的。上面为了说明,大家也许从中可以悟出修行方法,下面就说一种具体修行方法,声明一点,此法非我所创,而是我友所述,姓名就不公布,他喜静,他曾用过网名火

5、中白雪,不过不是在起点,他不看小说。火中白雪,意为世间如火宅,他独自保持一份清凉。以下是功法:先保证自己精力充沛,如精神不济,先睡一觉好了,免得修行时昏沉欲睡。坐卧不拘,当然一般用坐式为佳,散盘、单盘或双盘均可,先从头到脚放松肌体,如紧张,可想像自己泡在温水中,放松后,进入下一步。意念放在呼吸上,双目微闭,吸气时,好像看见感觉到气息从鼻一路向下直入脐下腹中,意念跟随。呼气时有三种方法,一是腹中之气呼出时,意念目光跟随,直到呼出体外;二是呼气时不用问它,随他去;第三法不同上述二法,最为神妙,我友所修。呼气时目光意念跟随,呼气意念最终止于印堂内部,此法最妙,也是最危险,对意念

6、要求高,意念要极轻,重则易于出偏。三种方法可任选一种。以上均为有为法,是为了入无为,随着练习进行,可能忘记了目光意念跟随,甚至忘了呼吸,千万不要管他,忘掉最好,也不能强求忘掉,如果你能忘掉,才是真正进入无为之中。有时又会想起,都不要管他,一切纯任自然。如要收功,做一些叩齿浴面之类按摩动作,可参照一些功法收功。下面说一下意念,此法意念开始许多人过重,炼功之时,用一句话:身似行云流水,意如浩月清风。身似行云流水,说的是身体放松,意如浩月,是说意念自然照看,周身明澈不昏沉,而不说如太阳,因为太阳太强。清风更是形象,意念一定要轻,如清风拂过,特别是第三法,意念重,很易出偏,不得不

7、觉。最后说一下效验,据我友所述,特别是第三法,当进入无我状态,眼前先是星星点点灵光,最终能成片稳定,此时,可轻轻用意念吸入印堂后泥丸宫,再进一步,可沿中脉升降,最后,一身通明,此时,可用意识调用灵光,所谓透视一些神通均为此光运用,如修符箓,以灵光画符,据说效验立生。以上不少是我友所述,各位自辨。对《道德经》的理解之一对这个题目,说实话有些不敢动笔。《道德经》传世二千多年,注释已汗牛充栋,许多是大师级的注解,后辈小子在此往往开口便错。在此,不避己陋,说些自己的理解,也算对书友交待。首先是要理解什么是道,曾有说法,什么是道,开口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