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111233
大小:2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6
《读《论语》方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读《论语》栏目(3)读《论语》方法关于读《论语》方法,前贤有过不少说明,多是针对时弊,有所指而发。这里摘引几段,略加解释,供读者参考。(一)吃紧做人前面讲过,《论语》的中心思想是讲做人的道理,它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影响和意义主要也在这里。《论语》所讲的做人道理,渗透在中国人生活中,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思想基础。所以,我们读《论语》,首先和根本的,是学做人。钱穆先生说:诸位莫问自己所研究者为何,皆应一读《论语》,懂得“吃紧为人”。即是要在做人一事上扣紧。中国传统义理重要正在讲“人”。此则并非一项理论
2、,成不成系统,合不合逻辑,或仅是一种知识。一部《论语》,重要教人并不在知识或理论上。(《再劝读论语并论读法》)宋代程子在谈到学《论语》时曾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强调读《论语》要使自己在为人处事上有所改变。今天我们也应以这样的态度来读《论语》,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读《论语》的成绩。这种态度,这种标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论语》上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提倡“为己之学”,就是说学习的目的全是为了自己的提升和完善,而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程子提
3、倡的学《论语》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体现了为己之学的精神。即使是专业的学者,也不能离开这个基本点。现在有的学者,研究儒学,却不注意自己的做人,只把儒学当作一种知识,或一种谋生的手段,结果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与儒学的要求背道而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是很重要的教训。所以读《论语》,首先是学做人,不是学知识。如果只把儒学当作知识,学了不做,实际上也就丢掉了儒学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儒学也就会成为脱离社会生活,毫无现实价值的博物馆中的古董,(二)不先立论这是朱熹提出来的。他说:某所以读书自觉得力者,只是不先立论。读书须是虚心方得。他圣人说一字是一字
4、,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不使得一豪杜撰,只顺他去。某向时也杜撰,说得终不济事。如今方见得分明。方见得圣人一言一字不吾欺。他批评当时一般学者,不是虚心仔细体会孔孟经典原意,而是拿了自己的想法来解释经典,硬把自己的意思说成孔孟的原意,实际只是用经典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诸儒不子细读得圣人之书,晓得圣人之旨,只是自说他一副当道理。说得却也好看,只是非圣人之意,硬将圣人经旨说从他道理上来。……他本要自说他一样道理,又恐不见信于人,偶然窥见圣人说处与己意合,便从头如此解将去,更不子细虚心看圣人所说是如何。……只是将圣人经书拖带印证己之所说而已。(以上
5、引自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之四书学》)朱熹批评的是当时的一般学者。但我们看,当前关于《论语》的著作和讲座,这样的情形也很不少。朱熹还说:读《论语》,如无《孟子》;读前一段,如无后一段。(《朱子语类卷十九》)读《论语》,就从《论语》本文来理解,不用《孟子》思想来解释;读哪一章就从哪一章来理解,不把后面的内容拿来解释。这样说,也是强调不先立论。对这一点,钱穆先生说:朱子教人读《论语》应专管《论语》,且莫问《孟子》、《中庸》,千万不要牵合他说强通为一。此是朱子教人读书极关重要之一项,学者最当注意。(《再谈论语新解》)不先立论,对于今天的读者特别
6、重要。一方面,今天的读者一般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许多西方观念,往往会不自觉地带着这些观念去理解经典。另一方面,今天的许多注释、讲解《论语》的著作、讲演,往往也是像朱熹批评的那样,只是“硬将圣人经旨说从他道理上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读《论语》时,就特别要注意先放下一切先入之见,不先立论;读今人的著作时,尤其要注意认真探求《论语》本义,看其解释是否和与原文本义相合,而不是简单地接受那些合乎自己想法的东西。陈寅恪在谈到写哲学史的时候,也说过这个问题。他说,对古人思想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
7、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为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此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也就是说,要设身处地去体会、去理解,切忌简单地用现代的观念去解释古人的思想。如果只凭自己的现代的观念去理解、去写、去讲,结果所写所讲的就会只是自己的思想,而与古人无关。(三)从《论语》本身了解孔子思想不先立论,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不凭现代的观念去理解。中西文化,在其思维方式、表达方法是都有显著的不同。在读《论语》不能不加以注意。钱穆先生说:中国思想,其从入之途及其表达方法,总与西方的有不同。西方一位大哲学家的思想,总见其有线索,有条理,
8、有组织。他们提出一问题,关于其所用的名辞与观念,必先有一番明确的界说。他们讨论此问题,千廻百折,必有一项明确的结论。读中国书便不然。若我们依着研究西方哲学的心习来向《论语》中寻求,往往会失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