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3.1.1 碳的单质和化合物学案 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 3.1.1 碳的单质和化合物学案 鲁科版必修1

ID:29088496

大小:26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6

高中化学 3.1.1 碳的单质和化合物学案 鲁科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化学 3.1.1 碳的单质和化合物学案 鲁科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化学 3.1.1 碳的单质和化合物学案 鲁科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化学 3.1.1 碳的单质和化合物学案 鲁科版必修1_第4页
高中化学 3.1.1 碳的单质和化合物学案 鲁科版必修1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 3.1.1 碳的单质和化合物学案 鲁科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课时 碳的单质和化合物学习目标定位:1.能记住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的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知识点一 多种多样的碳单质【探究活动】1.自然界中的碳元素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举例说明哪些物质中碳元素以游离态存在?哪些物质中碳元素以化合态存在?  2.下面分别是石墨、金刚石和C60的图片将三者的对比填入下表中。  物质性质  金刚

2、石(C)石墨(C)C60外观无色透明晶体______色、不透明的片状固体 灰黑色固体结构由__________构成的__________结构由____________构成的______结构由________和____________排列而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硬度很大____,在纸上可留痕迹导电性不导电良好不导电3.同素异形体是指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原因是什么?

3、你能证明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素异形体吗?如何证明? 4.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以O2与O3之间的转化为例加以说明。 【学以致用】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炭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B.石墨能导电,木炭有吸附能力C.造成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是由于组成两种物质的元素不同D.C60是一种新型化合物知识点二 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探究活动】1.下列含碳元素的物质中,哪些属于有机物?哪些属于无机物?(1)酒精 (2)二氧化碳 (3)甲烷 (4)大理石(5)淀粉 (6)碳酸镁 (7)小苏打  2.如上图,按装置进行实验准

4、备,然后将球泡内的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粉末同时倒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中。仔细观察实验,完成下列填空。(1)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反应的化学方程

5、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4)问题思考①为什么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不如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  ②滴加盐酸后产生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溶液中是否一定含有CO? 3.实验装置:如右图,用大试管盛装固体进行加热,用澄清石灰水对产物进行检验。实验步骤:①按装置图进行仪器连接,②在烧杯内加入水,用酒精灯微热大试管进行气密性检验,③在大试管中装入NaHCO3固体(或Na2CO3固体),在烧杯内加入澄清石灰水,④用酒精灯加热药品,观察实验现象。(1)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