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085495
大小:37.67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16
《法律风险意识e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法律风险意识---不应当成为企业家的最后一堂课企业法律工作就像“消防队”,到处灭火,疲于应对。即通过风险关口的前移,以事先控制为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系统化、动态化地管理风险,从而实现企业法律工作的四个转变,即由传统的救济型、参与型、封闭型、事务型向预防型、把关型、开放型、管理型转变,从整体上提升企业法律工作的保障作用与绩效水平,使企业真正最大限度、尽可能地受益。不断加剧的竞争态势、日趋严苛的监管环境、海量信息的不断冲击和各类不确定因素的滋扰,使企业面临的风险陡然增加。我们看到,大量的企业因为风险应对不力而遭受灭顶之灾。本土企业如秦池
2、、三株、三鹿,等等,企业家的豪言壮语犹在耳边,而企业却已轰然倒下;国际上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世通、安然、安达信、贝尔斯登,这些曾经辉煌的明星企业如今已成为人们心中“遗失的美好”。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企业与法律的关系十分密切。企业的任何经营行为,都会表现为相应的法律行为。企业的任何风险,最终都会表现为法律风险。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被法律赋予人格,曰“法人”,与自然人一样,都是生活在法律编织出来的社会关系之中。企业的经营行为,在本质上表现为谋利行为,在形式上则通过法律行为而实现。对于潜在的法律纠纷,企业应当评估其可能的影响并作好防范准备,提前化
3、解法律风险。法律纠纷的解决,应当取得专业法律人员的支持。法律纠纷解决不及时或方法有误,必将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甚至难以预料的深远影响。但是,有的企业忽视了“企业欲动、法律先行”的准则,漠视法律服务的重要性。无不与法律风险意识淡漠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缺失有决定性关联。所以,较强的法制观念和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毋庸置疑应当成为企业家自身的基本素质和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自身利益的保障,是促进企业利润增长,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第一部分:有关企业、企业家风险和法律风险的事例、表述1,证券时报网08月30日讯黄光裕案8月30日上午在
4、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10,有关我国民企老板的法律风险意识的调查:调查显示,五成以上受访者认为“老板支持不足”是企业风险防范的显著障碍,而发展较快的物流业,这一数字高达62%。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法务部地位不高、预算和人才资源不足。这一数字表明,重效益、轻风险的传统在中国民营企业中依然盛行不悖。根据美国损失控制协会对美国企业的统计,未设置风险管理系统的企业,70%在遭受巨灾后5年内会结束营业;对于已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企业而言,在面临损失事故时将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第二部分:有关企业法律风险的调查研究 一、全国工商
5、联将建立风险防范和危机处理机制 一)、寻找民企危机基因 国内法律风险防范和危机处理专家律师认为: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民企危机的现状,那就是“危机四伏”。然而,我国的民营企业对待突如其来的危机,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明白正确的方法是树立“系统调理”的理念,对方方面面进行预防管理,这样才能堵住危机源头,或在危机来临时,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损害。 “从目前的形势看,民营经济虽然步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面临着风险和危机的高发期。”孙晓华说。做出上述判断的理由有三:首先是自身问题……;其次是国家法制环境越来越完善,既为民企创
6、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对规范经营提出更高要求,一些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和真正适应,还在按以往做法经营管理,“导致以前不算‘问题’的问题,现在成了‘问题’”;第三是包括消费者和企业员工在内的个体人的权益意识增强,一些企业因对主张权益重视不够、处置不当而产生的危机。 二)、重视“企业家危机” 《意见》强调,民营企业家应特别注意防范因自身相关的问题而引发的危机,“应高度重视自身健康和生命安全、接班人培养和安排、家族人员股权和人事安排、决策方式和管理方式、避免涉嫌刑事犯罪等方面问题。”《意见》建议,防范因产权不清和股权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潜在危机。 二
7、、关于中小企业法律风险和传统法律顾问模式弊端的调查研究 一)、关于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调查研究企业法律风险包括直接的法律风险和间接的法律风险。直接的法律风险是指直接由于法律原因导致的、或者由于经营管理时缺乏法律支持而带来的各类企业风险,例如:企业决策判断缺乏法务支持而导致的决策风险、企业管理体系中合同管理、知识产权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人法律意识欠缺等而导致的管理风险等等;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不遵循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纠纷和涉诉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或已发生的重大经济损失。如债务拖欠,合同诈骗,盲目担保,公司治理结构软化,
8、监督乏力,投资不作法律可行性论证,项目运作缺少法定决策程序,难以识别保险单、票据、信用证诈骗,项目开发不作商标专利检索,项目合作及房地产业务中不审查土地合法性,不正当竞争给企业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