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美教授遗着.doc

方东美教授遗着.doc

ID:29081163

大小:3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16

方东美教授遗着.doc_第1页
方东美教授遗着.doc_第2页
方东美教授遗着.doc_第3页
方东美教授遗着.doc_第4页
方东美教授遗着.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方东美教授遗着.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方東美教授遺著弟子孫智燊恭譯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上)目錄自序譯序代序一方東美先生與中國哲學精神                   韓路易博士代序二我與東美先生                               吳經熊博士序曲獻辭﹕以形上學為主旨,直探中國哲學精神導論﹕概述中國哲學精神,綜賅四大傳統一、儒家哲學二、道家哲學三、大乘佛學諸宗四、新儒家哲學三派 第一章中國哲學之通性與特點一、形上學三大類型 (甲)超自然、超絕型   (乙)超越型   (丙)內在型 中國之機體主義基於(乙)、(丙)二型二、中國哲學之發展,依三節拍而迭奏共鳴三、原始儒家、原始道家與

2、大乘佛學之共同特色 (甲)旁通統貫論 (乙)道論 (丙)個人品格崇高論四、必須具備「先知、詩人、聖賢」三重複合之人格典型,始堪為中國哲學代言五、中國各派哲學家之特色  (甲)道家精神典型之「太空人」  (乙)儒家精神典型之「時際人」  (丙)佛家精神「兼時空而迭遣」  (丁)新儒家精神「兼時空而不遣」六、自然宇宙必須超化之,成為理想宇宙,個人人格必須超昇之,成為理想人格,         冀在道德、懿美、宗教等三方面俱臻完美之境 第一部份儒家哲學之體系 第二章 原始儒家   第一期               從神秘宗

3、教到理性哲學一、「儒家哲學」一辭義涵多重二、「洪範九疇」乃上古哲學寶藏,傳於箕子三、「九疇論」闡釋四、分合之勢,俱見人類文化史五、大中哲學寶藏與後來中國各派思想發展之歷史淵源六、五行說在古代中國哲學中之用途不一(甲)用作自然哲學之源起   (乙)用作民生日用之資材   (丙)奉為自然崇拜   (丁)用作主德轉移,藉以解釋歷代政治興亡之故   (戊)用作自然元素,無與人事休咎,墨家更藉量之多寡,而予以解消   (己)自戰國至兩漢,五行說深入次流思想家之心髓七、大中之象徵意符   (甲)對上古先民之宗教意涵:深信昊天上帝,俱見系統祭禮,可溯至公元前第廿三世紀,以及前後商周

4、二頌等;   (乙)依周禮,精神實體共分四類,視其尊卑秩等,而祭祀之八、中國先民之宗教虔敬蘊涵神、人、自然三者間之機體統一,宜於發展泛神論或萬有通神論,與以色列民族之尊一神論及印度民族之交替主神論,皆迥異其趣(譯註一)九、孔子之宗教情操,發乎仁愛,絕乎嫉怒,內契上天精神之真實呈現,與希伯萊人之宗教信仰迥異,後者篤上帝之絕對超絕性,止於被造物意識或被造物情結十、宗教式微,由於諸種政治腐敗因素,有以致之十一、儒家尊生,對生命深懷虔敬之情,尤能增益其敬天愛神之念,視為宇宙普遍生命之源十二、上古洪荒時代本體論,乃深蘊乎中國先民神祕化之宗教體驗,由遠古以迄公元前一

5、一二二年、殷亡為止、由是足證大中意符象徵在觀照精神上之返古復始,迴向本初,亦即迴向天上原型十三、由宗教轉化為哲學之步驟﹕   (甲)萬有通神論,視神、人、自然合體同流,在宇宙生命中三極一貫,倡本初之下貫後得,現為天地生物氣象,使自然與人俱表宇宙之大美莊嚴   (乙)天呈其兆,永恆之相,示顯於變易之動態進展,形成宇宙與人類歷史中之創造化育歷程,適以創造出新,產生價值(丙)中國之自然觀與人性觀,不含有罪孽感之負荷,如典型之希伯萊及西方觀態。宗教轉化為道

6、g="zh-tw">     德,基於人性元善,促進中國倫理文化之主要發展。十四、宗教上之恐懼憟怖感及奴隸道德與古代中國人性情不契。上古聖明之君具天縱之智,與庶民大眾共享高尚道德,篤信民為邦本。由是,神權統治轉向德治之途發展,顯揚倫理文化,倡正德利用厚生,饒益經濟、政治、社會生活之福祉十五、反省道德之自然形成,肇自哲王周公,務使睿明君主與自覺庶民共遵忠恕絜矩之道,以防止奴隸宗教與奴隸道德,旋啟發古典原始儒、道、墨三家之大膽玄想系統十六、中國古代哲學上「返本厚生」之道,殊途同歸 

7、第三章 原始儒家     第二期                創造宇宙中人性之偉大                               ——德合天地,妙贊化育一、肯定乾元天道之創造力與強調人性之內在秉彝、即價值,乃是儒家哲學兩大基本信念,俱載    《易經》二、《易經》描繪歷史發展之種種社會組織,其架構格式,呈層疊相狀,可藉象徵意符而系統詮表之三、諦審《易經》全書結構,可得三大要素﹕    (甲)一套六十四卦之象徵系統    (乙)各卦繫以卦辭   (丙)每卦各爻更繫以爻辭,或陳事,或說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