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034880
大小:4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6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阳关雪习题 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阳关雪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①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②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广,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远。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
2、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③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因此大多成了谪官逐臣。(1)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词语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惊骇(hài)行囊(náng)执袂(mèi)谪官(zhé)(3)请在第②段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与前面的句子句式相同。示例: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4)第②段和第③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
3、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第②段: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第③段: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2.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1)下塌 鞠躬褶皱 紧扎扎枯瘦萧条(2)山脊 诀别 柳荫 烽火台疑惑半响(1)塌改为榻(2)响改为晌3.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全文说说作者阳关之旅“苦”在何处?天气寒冷,路途遥远,作者孤身前往;曾经验证过人生壮美和艺术情怀弘广的阳关没能继续享用温醇的诗句,而今成为废墟。4.综合性学习。云南是一个气候宜人,风光秀美的旅游好
4、去处,无论是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是随便一处宁静秀美的山谷,都会令我们流连忘返。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学校开展了“了解家乡,爱我家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1)请你选择一处最熟悉的景点,为该景点写一段导游词。亲爱的旅客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们正漫步丽江古城,眼前已呈现一幅古朴、典雅、幽静的画面。大家看,纳西风格的民居鳞次栉比,清清的溪流穿街过巷,一座座小桥如彩虹横跨小溪,一排排垂柳在清风中摇曳。还有那由五彩石铺成的四方街,脚跟踩在五彩石上,发出银铃般的声音,非常悦耳。(2)近期,云南旅游的冲突事件频
5、频曝出,强制消费,殴打游客、等事件层出不穷。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针对此问题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①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整治措施,严厉打击非法行为;②迅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合理规划旅游消费;③提升导游、游客素质,规范旅游行为等。阅读“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完成后面的题目。5.选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选文描绘出沙漠边陲的一派荒凉、肃杀、空旷的景象,还想象出一幕幕历史画面,突出了中华民族戍边屯垦、抗御外辱的民族精神。6.“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
6、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这两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写。写出了阳关故址自然环境的恶劣,营造出一种萧索的氛围,含蓄地表达出作者面对历史遗迹的伤感;也为下文抒发自己对王维及唐代文人风范的感慨做了铺垫。7.在作者眼里,“唐人风范”具有怎样的特点?目光远大,追求高远;胸怀放达而豪迈;心境平和而自信。8.作者为什么要极写“唐人风范”?作者极写“唐人风范”,不仅让我们真实感受了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而且与他们后面的遭遇形成对比,为抒发作者对唐代文人没能将自信延续久远的遗憾和抨击封建制度对艺术的禁
7、锢做了铺垫。宁古塔余秋雨①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②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
8、“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