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011465
大小:4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15
《对十二五期间迎江消费市场的几点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十二五”期间迎江消费市场的几点思考“十二五”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迎江区委、区政府围绕“调结构,转方式”总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措施,不断改善消费环境,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一、“十二五”时期迎江区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1、市场总量壮大,规模提升。“十二五”时期,迎江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0亿元,年均增长15.9%,其中“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总量位居安庆
2、市第一位,占全市总量的五分之一,约占宜城板块的二分之一。“十二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宜城板块、全市比重“十二五”时期,在消费总量壮大的同时,商贸企业规模迅速提升。2015年末,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59家,较2010年末净增20家,增长51.3%,年均增长7.9%。2、扩张速度趋缓,增速回落。“十二五”期间,迎江区消费品市场总体运行呈稳中有升、增速趋缓态势。2015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4亿元,比2010年增长73.8%,年均增长15.9%,增速比“十一五”末回落7
3、.1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同比增幅16.9%,是“十二五”期间发展最快的一年,随着市场调整,城市综合体的新建,市场份额和消费模式的改变,消费增速逐步趋缓。到201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降至11.0%,为“十二五”期间低谷。分年度看,2011-2015年增幅分别为16.9%、15.8%、13.8%、12.7%和11.0%,分别回落1.1、2.0、1.1和1.7个百分点,呈逐年下降趋势。 3、限上零售额占比下降,后劲乏力。2015年,全区实现限上消费品零售额50.9亿元,比2010年增长
4、40.2%,年均增长5.4%。其中2011年同比增幅20.7%,是“十二五”期间的最高增幅;2014年开始同比增幅呈负增长,限上消费品零售额也从拉动作用转为下降。“十二五”期间,受市场各类消费业态涌现,迎江一枝独秀的消费市场备受冲击,逐年走低,限上零售额占比逐年下降。分年度看,2011-2015年限上占比分别为59.3%、56.8%、55.6%、51.3%和41.9%,分别回落2.5、1.2、4.3和9.4个百分点,呈逐年下降趋势。“十二五”期间限上零售额增幅及占社销零比重 二、消费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5、 1、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当前全球经济回升乏力,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进而抑制消费的增长,加上投资市场不景气,未来经济发展不明朗,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欲望减退,消费更趋于理性。2、零售业增长乏力。“十二五”期间增速放缓起始于2011年底政府出台的各项刺激居民消费政策的结束。进入2012年以后,由于各项刺激消费政策的结束与经济增速放缓产生的叠加效应等因素,使大型百货店及超市销售减缓,导致了净利润的大幅走低;电子商务、网络零售的快速兴起,对传统零售业态冲击和挑战;原材料价格、商铺租金,劳动力
6、成本等年年攀升;加上宜城板块各类零售巨头纷纷落户,消费群体和消费人气没有增加,但市场份额却被瓜分。传统零售业发展上升空间有限,迎江零售业自2013年起逐步回落,到2015年全区限额以上零售单位实现零售额50.9亿元,同比下降9.7%,比去年同期回落9.2个百分点,增长乏力局面明显。3、行业结构不优。迎江商贸企业个数虽多,但结构单一,过于依赖“两桶油”中石化的销售影响。2015年,受国际油价持续走低影响,限上石油及制品类同比下降15.2%,低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26.2个百分点。零售额也由以往一家
7、独大占比的56.8%降至52.8%。结构不优,一家独大的零售业态严重左右迎江区消费品市场。石油类制品“十二五”期间价格及占限上零售额比重4、市场缺乏新的消费热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传统消费热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拉动作用在持续减弱,吃、穿类消费表现一般,居住类消费表现低迷,金银珠宝类消费持续回落,在没有出现新的消费热点的情况下,消费品市场短期内难以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三、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建议1、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要千方百计增加迎江区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8、金水平;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加大社会保障力度,逐步改善“看病难、上学贵、买房贵”的现状,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强居民消费预期,挖掘释放消费潜能。2、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消费空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将有效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加大对住房、低保、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需求,并促进农村消费向城市消费的转变,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3、规范流通秩序,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建立健全现代消费品营销体系,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参与商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