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960029
大小:5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5
《六年级语文下册行道树教案鲁教版五四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行道树课题名称行道树课型新授中考说明要求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目标设计设计思路教学目标: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3、了解选材的典型性。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第2段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朗读全文时如何把握住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中的几个拟人化的句子。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要我们学习的精神。学法设计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搜集整理有关作者情况。 2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过程线问题线活动线课后重构/批注备课【展示导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一、图片导入。(3分钟)教师出示图片一引导:大家请看大屏幕,图上画的是什么?(原始森林)教师出示图片二引导:这两张图片上的树和森林中的树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这些树生活在路边)继续引导:如果你是一棵树,你选择生活在原始森林呢,还是路边呢?(原始森林)为什么呀?(路边太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树生活在路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行道树》——板书课题。(同时让学生自己看行道树简介。)行道树按一定方式配植在城乡道路两旁的乔木或灌木。又称荫道树或路树。其
3、功能在于为行人创造良好的小气候条件,使路面、广场、住宅和公共建筑物等不受过烈的阳光照射和调节温、湿度;消烟、滞尘、防风、净化空气和减少噪音,以及美化市容、为路景增色、保护道路和战备防护等。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台湾作家张晓风的妙笔生花一起了解行道树。(出示图片3)二、学习新课。第一步:泛读课文,谈感受。(出示图片4)。(8分钟)可以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朗读课文,听读完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顺序出示图片5-19并泛读课文。)谈话:听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指名两三个同学回答)第二步:自读课文,提问题。(17分钟)学生各抒己见,自由畅谈,教师鼓励学生随想象驰骋。如果有学生谈到
4、感觉像水流,教师应自然地向课文内容靠拢。教师放音乐带第二部分,并配乐朗读,朗诵内容为从文中抽取的适合音乐需要的优美文字。 学生提前预习,完成导学案上的检测题,并明确答案,修改。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读课文。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本课的知识使课堂环节紧凑。【合作探究、集体展示】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出示图片20)•1、为各自然段标上序号。•2、不懂的问题打上问号。•3、读到喜欢的地方标上喜欢它的原因。学生读完后谈话:读书的过程中你遇到不懂的问题了吗?我这里有几个问题谁愿意帮帮忙呀?(讲解生字词:堕——坠的区别;缀——啜的区别;熬的意义。堕落和坠区分右上角;
5、点缀和啜泣从意思上区分;熬从字形上理解并造句。)谁还有其它的问题?大家都来帮助你。(学生质疑)1、为什么行道树说自己“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2、为什么行道树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这一句前面说行道树生活在“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在行道树看来,城市从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3
6、、“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怎么理解?教师引导:(1)什么是神圣的事业——崇高的、为别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事业。(2)行道树的事业是什么?——春天勤生绿叶、夏天献出浓阴、黎明迎接太阳、时时制造清新。(板书)(3)它承受了哪些痛苦?——身体上:一身抖不落的烟尘;精神上:忍受黑暗和孤独。(4)深沉有什么含义?——深沉意思是: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这里指行道树默默奉献以苦为乐。(5)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深沉呢?对比。一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的伙伴的对比;另一个是孤独的行道树与沉浸在热闹的夜生活中的市民的对比。表现行道树的“堕落
7、”和“痛苦”,突出行道树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全文的所要表达的人生哲理: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我们一起大声地朗读这句话:“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1、理解:文中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矛盾吗?“忧愁”、“快乐”指什么?2、忧愁指A、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B、城市的污染,损害着人们的健康,自己又无力改变;学生跳读课文,圈点勾画找到问题答案。教师点拨明确。学生个别朗读,
8、其他学生点评。小组合作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