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827356
大小:5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14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系统与博弈分析报告报告材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博弈分析摘要: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必然性。然而随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完善,信息的逐渐公开,所有者的激励和监督政策加强,各方的博弈关系会更加激烈。文章从探讨盈余管理存在的动机及其必然性开始,利用博弈原理进行分析,从企业管理者、所有者及债权人如何谋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博弈分析,分析管理者、所有者、债权人如何不断调整各自策略从而达到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关键词:盈余管理;成本效应原则;博弈模型盈余管理是近20年来国内外会计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在现代企业中,资产所有者把资产托付给管理者进行运营,从而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为了保证投入资产的安全完整与
2、收益性,需要与管理者签订委托代理契约,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对其业绩进行评价与激励。尽管评价与激励方式有多种,但企业所有者往往把盈余作为一个最主要的评价与激励手段。因而,作为理性人的管理者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常常表现出对盈余进行管理的动机。与此相同的,债权人为了保证其债权能及时收回,一般在债务契约中加入了限制性条款。因此,企业为了能够达到限制性条款的要求,减少代理成本,也会进行盈余管理。另外,当前我们会计准则弹性选择空间的存在,以及权责发生制下的职业判断,也是引起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股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会计盈余的质量问题及其产生过程,但就目前
3、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报告所反映的很大程度上是管理当局的期望盈余报告,而不是公司的实际经营业绩,且股份公司普遍存在着过度盈余管理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严重歪曲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和必然性、过度盈余管理中公司所有者、管理者及债权人三方的博弈行为进行了分析,以及分析如何使三方达到动态均衡。一、盈余管理的含义纵观国内外目前的学术研究成果,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对盈余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会计学界主要存在着“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种主要的观点。以美国会计学家Scott为代表的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经济收益观”认为盈
4、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管理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而美国另一个会计学家s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以获得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这是“信息观”的主要观点。Scott侧重于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而Shipper侧重于对财务报告的控制,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认识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别,但这些差别的定义隐含了几个共同点,即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目的是使其自身利益最大化,手段是选择性行为。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同时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5、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行为。Scott和Shipper都强调了管理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弱化了企业价值最大化。其实企业价值最大化与个人价值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密切联系,Scott的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制度和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似乎更为科学。二、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必然性从盈余管理产生的主观条件与客观背景分析,其产生有着复杂的动机和内在必然性。(一)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动机对盈余管理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决定了公司盈余管理的时间与方向。目前学术界认为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管理者补偿动机管理者补偿动机的根源是上市公司管理者的奖金或报酬与上市公司的净收益挂钩。由于所有者
6、很难监控管理者的努力程度,以会计报告的净收益作为管理报酬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然而管理者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数据的调整,可以操纵他们当前以及未来的报酬,从而使自己的长期奖金最大化。一般地,所有者都会设定资金计划的下限和上限,如果净收益低于下限,管理者将不能获得任何奖金,此时,管理者会有进一步调低净收益的动机,倾向于把未来年度的费用提前予以确认,以增加未来年度的净收益,从而达到增加奖金的目的;如果净收益高于上限,管理者将不能因为超过上限而获得更多的奖金,此时,管理者倾向于把本年度的高收益递延到以后年度,以增加未来年度的收益,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可以看出,只要上市公司净收益低于奖金方案下限
7、或高于奖金方案的上限,管理者就有动机去调节公司净收益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2、债务契约动机债权人与公司签定债务契约时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约束债务人在营运资本、固定资产、现金流量等方面作出对债权人不利的选择,保证债权人利益免受侵害。随着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意识不断加强,金融机构在向企业贷款的同时一般与上市公司签订各种要求贷款公司遵循的条款,一旦上市公司超出这些条款所允许的变动范围,金融机构就会加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