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818161
大小:52.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2-14
《第一百零六节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一百零六节课思考题404、讲闻佛法有何功德?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事项?405、阿底峡尊者对传法者有哪些严格要求?这说明什么问题?406、修行与传法哪个更重要?对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标准?既然要求这么高,我们平时是否就不该传法了?对此应如何圆融理解?407、什么是无畏布施?假如你以前杀过众生,今后打算如何从行动上忏悔?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识!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前文讲了三种财布施,即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今天开始讲法布施。庚二、法施:所谓的法
2、施,就是为他众灌顶、传法、念传承等,想方设法令他们相续奉行善法之举,也就是说,以前不信佛的让他信佛,信佛的让他增上,总之给他播下善根,令其懂得佛法的甚深意义。我在不同场合中,也一而再、再而三说过,光是形式上皈依发心、烧香拜佛,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学佛最根本的,就是要懂得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涵义,这样才会取舍善恶、实地修持,最终令自他离苦得乐。所以,大家以后因缘具足时,一定要弘扬佛法,若能讲经说法或听经闻法,这种功德非比寻常。◎讲闻佛法的功德严格意义上讲,说法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法相,而且最好是出家人,这种界限很高。但从现实角度来看,这个世间需要善知识,如果找不到出家人,自私自
3、利心不强的居士也可以。当然,完全断除自私自利,在凡夫阶段是很难的,但若传法不是为了自己,法义也能明白十之八九,这样的人以清净心去讲法,不但没有过失,而且有很大的功德。《摩诃僧祇律》中讲过:“百千阎浮提,满中真金施,不如一法施,随顺令修行。”意思是,在百千座南赡部洲中装满真金,以此布施一切众生,不如宣讲一个偈颂,让别人明白法义并随顺修行的功德大。《大宝积经》中也有类似阐述《大宝积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具足七宝,施满三千大千世界诸佛如来。若复有人,能受持此无畏德菩萨受记法门一句一偈,闻已受持,得福过彼。”:用七宝供养三千大千世界的诸佛,比不上受持及宣说一个偈颂的
4、功德大。所以,长期讲闻佛法非常重要。如果你有因缘,可以到一些上师或法师面前听法;没有这个条件的话,也可以借助光盘等设备,接受具足法相的善知识开示。如今许多大城市里的众生,每天都在忙碌,忙碌什么呢?忙碌于眼前的生活。每天都很辛苦,辛苦什么呢?辛苦于今生的琐事。真正为生死大事、为来世努力的,可谓极为鲜少。而若想转变这种心态,就一定要长期听闻并思维佛法,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佛法的真实利益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因此我在讲课时,主要阐释佛法的直接意义,引用的也是佛经及前辈大德的教言。我知道现代人喜欢时兴话题,像国内外的新闻、现实生活的问题,而对可靠的教证公案、传统的讲解方式,
5、有些人比较难以接受。但不管怎么样,大家既然是佛教徒,是修行人,最好还是直接了解佛法的教义。哪怕你一天能明白一颂、一段或一层意义,当正见水滴慢慢汇聚成海,邪知邪见或非理作意也就自然消退了。因此,我们在开示法要时,不能太世俗化。包括法师们以后也要注意,如果太世俗化了,暂时也许能引发一些好奇,但却很难断除人们烦恼习气的毒根。所以,我每天在讲课时,尽量会找一些好的教言或教证,都是具有无比加持的金刚语。如果你们能背诵,或者多读几遍,这些种子将来必定会有成熟的因缘,故希望大家以难得心、渴望心,来听受每一堂课。对一个修行人而言,佛法若能真正融入自心,那么不论何时何地,自己遇到何种
6、逆境,都能将这些转为道用。近来阿秋法王示现病重,前天,慈诚罗珠堪布、丹增活佛和我,一起到亚青祈请法王长久住世。但在祈请过程中,法王根本不提身上的病痛,要么讲一些大圆满觉性,要么讲我们怎样共同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试想,假如是一个世间人,这时肯定只会说“我这里痛、那里痛,我的饮食、睡眠怎么样”,而真正的修行人在病重时,一生的修行成果却体现得淋漓尽致。法王当时虽然答应住世,但也不好说,因为众生的福报、佛菩萨的愿力,何时成熟何种现象也不一定。不过,你们不必跑来跑去,每个人都懂七支供,可以用里面的方法,祈祷法王及弘扬显密佛法的高僧大德长久住世。其实,这些大德都是生死自在的,就
7、像藏地的无著菩萨,他在75岁示现圆寂前,有弟子问:“您要去往哪一个清净刹土?”无著菩萨说:“如果能利益众生,去地狱我也愿意;如果不能利益众生,即便是清净刹土,我也不愿意去。”所以,高僧大德即便离世,也会在此方世界或他方世界,以不同的形象利益众生。对他们自己来说,转生何处差别不大,完全是以愿力来支配。但对我们凡夫人而言,所仰赖的大德若前往其他刹土,心情是非常沉痛的。对我来讲,上师如意宝离世的那段时间,是一生中最难忘、最难熬的寒冬。在我的眼前,常常浮现上师最后离开学院的情景:那一天,因为僧众列队送上师,人实在太多,很难见到上师,我就和齐美仁真堪布走到居士林,在那里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