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816660
大小:89.50 KB
页数:42页
时间:2018-12-14
《第一品 思考题答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一品思考题答案(注:问题中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第1节课1、名词解释:五部大论答: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2、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你有什么样的学习计划和安排?答:请自己发挥。3、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入菩萨行论》在印度、藏地颇受重视?答:1)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以前印度的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有“出版权”,故从108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非常的重视。2)藏地: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宁玛派,每个寺
2、院共同认可、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而且噶当派把《入菩萨行论》尊崇为必须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过三分之一左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引用了相当一部分,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的诸多论典中,《入菩萨行论》的颂词也随处可见。4、了知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益处?答:一方面可使我们对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对他所著的论典愿意去学习;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起来。第2节课5、名词
3、解释:闻法四想:《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6、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实修的重要性。答:《华严经》有三个比喻:一、如果没有修持,光是给别人讲,就像没有耳根的聋子给别人放音乐,音乐虽然好听,但自己一点也听不到,没有修持佛法也是如此;二、就像大海里的舟子(船夫),经常载人渡过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会在大海里丧命,没有修持佛法的人也是这样;三、犹如口头上说糖如何甜,但自己一点也不品尝,假如没有修持佛法,就算说得再好听,心里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不能品尝它的味道。因此,只会说而不修持的话,自相续是不可能真
4、正受益的。7、如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会对你有什么影响?答:我们的人身特别短暂,转瞬即逝,而死亡时身体、受用、亲友、财物什么都带不走,唯有善恶业如影随形般将我们引入后世,此时只有正法才对死亡有利益。如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对大乘佛法没有种下一点善根,临死时就会一点把握都没有,这样的话,一辈子就算讲得再好、说得再好、学术上的研究再怎么出色,临死时如果没有很好地发愿,下一辈子也可能全都忘光了。因没有修行的把握,则只能随着有漏的善恶业而轮转生死,不得解脱。8、闻法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我们应具什么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答: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其中善的发
5、心又分为上、中、下三等,下等发心是为了获得人天安乐等暂时的福报,中等发心是为了自己解脱轮回,获得阿罗汉果位,上等发心是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众生,寻求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选择上等发心——菩提心,这样的发心非常难能可贵,哪怕在自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9、我们听法时,应该远离哪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答:1)三种过失:耳不专注、心不意持、掺杂烦恼;2)六种垢染: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疲厌;3)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10、“假如拥有了名声、地位、财富,这种人生就是最有意
6、义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写出理由。答:不对。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没有价值,最有价值的就是得到人身遇到了佛法,并且相续中生起了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因为这颗心是千百万劫也难以得到的,用金钱也买不到,有了它,就有了菩提的种子,能从无边无际的轮回苦海中超离。而名声、地位、财富是暂时的,不离无常的本性,享用完就再也没有了,如果依靠名声、地位、财富造作恶业,那暇满人身就空耗了,非但未把它利用起来渡越生死大海,反而成了堕入恶趣的工具。第3节课11、名词解释:1)教法:指所说的文字自性的法,包括显宗的三藏十二部、密宗的续部等。2)证法:指教法的意义在我们相续中存在,如出离心、信心、悲心
7、、戒定慧等功德。3)善说海:“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善说海”。4)随福德分善根:有实执、相执的善根是于轮回中享受悦意人天福报之因,称为“随福德分善根”。5)随解脱分善根:无有实执与相执,如梦如幻中积累的善根是获得菩提之因,称为“随解脱分善根”。12、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答:1)教证:《华严经》云:“欲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