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摘要]“软实力”竞争的核心是文化力的竞争,近年来对于软实力的核心——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已超越国际政治领域,并开始在相关学科中延伸和展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文化软实力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有关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回顾了国内学者在这一研究方向上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目前还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些问题。[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不仅要有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硬实力,还要有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没有软实力,就只是一个物质外壳,没有内涵、没有支撑不能叫做真正的强国。国家软实力,特别是其核心——文化软实力,在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上起到很关键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和“软实力”竞争的事实,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胡锦涛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摘要]“软实力”竞争的核心是文化力的竞争,近年来对于软实力的核心——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已超越国际政治领域,并开始在相关学科中延伸和展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文化软实力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有关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回顾了国内学者在这一研究方向上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目前还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些问题。[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不仅要有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硬实力,还要有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没有软实力,就只是一个物质外壳,没有内涵、没有支撑不能叫做真正的强国。国家软实力,特别是其核心——文化软实力,在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上起到很关键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和“软实力”竞争的事实,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胡锦涛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摘要]“软实力”竞争的核心是文化力的竞争,近年来对于软实力的核心——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已超越国际政治领域,并开始在相关学科中延伸和展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文化软实力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有关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回顾了国内学者在这一研究方向上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目前还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些问题。[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不仅要有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硬实力,还要有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没有软实力,就只是一个物质外壳,没有内涵、没有支撑不能叫做真正的强国。国家软实力,特别是其核心——文化软实力,在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上起到很关键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和“软实力”竞争的事实,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胡锦涛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㈠]许多学者也对“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主要从软实力概念的提出与文化软实力的含义、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系、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具体措施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文化安全与文化霸权主义等几个方面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回顾。软实力的核心——文化软实力一、“软权力”概念的提出“软实力”(SoftPower)最先由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提出。1990年,他在BoundtoLead:TheChangingNatureofAmericanPower[㈡]一书中认为,美国在当今世界上不仅拥有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优势,而且还有文化、价值观和国民凝聚力等“软实力”优势。“硬实力”是通过经济胡萝卜或军事大棒威胁利诱别人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情;“软实力”则是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影响、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或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以产生拥有“软实力”的一方所希望的过程和结果。归根结底,“软实力”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同化力与规制力。 “软实力”的提出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一方面,美国对外方略的转变使“软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得以提升。自从苏联解体,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它改变了以往的国际战略格局,尽可能以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非军事的软介入方式来处理与美有关的国际事务,以花费代价更小的方式确保美霸主地位。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软实力”的实施带来了契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但它不仅是商业的全球化,还是文化交流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国家占据优势的,同样,文化交流中也是西方文明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充分利用“软实力”和“硬实力”资源,把西方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价值理念向发展中国家倾销。此外,社会信息化为“软实力”的实施搭建了的平台。信息和网络技术冲破了传统国界和主权,一国的卫星直播、互联网上的新闻、娱乐、教育和广告可以不受限制地进入另一领土和领空。因此,以合作、说服、劝导等非强制、非威胁形式出现的“软实力”变得非常有吸引力,文化、价值、制度等无形的、软的权力资源变得更加有效。正如约瑟夫奈所指出的:“过去,对一个大国的考验是其在战争中的实力,而今天,实力的界定不再强调军事力量和征服。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在国际权力中正变得日益重要。”[㈢]二、文化软实力的含义 在众多学者的一些关于软实力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国际规范、经济体制等方面,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文化的影响和竞争力。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观察与思考》杂志社编辑兼记者袁华明的《对文化软实力的思考》一文认为“文化软实力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发表于《瞭望新闻周刊》上的《小议文化软实力》中则说“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创造力、影响力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很多是看不见的,不能物化、不能指标化、不能市场化的。”康秀棠在《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一文里说“毛泽东称之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从人类社会生产的角度,其内容应指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当我们从这个确定的意义上来把握文化力的概念,可以说,所谓文化力就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即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互联网周刊》2004年8月9日发表姜奇平的《软实力的文化分析》中解释说“根据《文化国力论》[㈣],文化力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和蕴含的、推动经济文化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的、以人为主体的、通过人的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与物质力的综合结合力。”皋艳的《世纪之交的中国软权力建设》认为“文化,其内容指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本文所阐述的文化软权力即是从此角度而言,它是国家力量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于运全所作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一文中说道“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此外,江海燕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上发表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里说“文化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体现……软实力特别表现出来的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华中师范大学魏明所作的《文化——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更系统明确地做了规定“我们可以对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作出如下界定:(1)在国家的建设领域,文化‘软实力’是指文化所内涵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新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吸引力;(2)在国际领域,文化‘软实力’是指文化产品的传播力或辐射力。综合起来,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笔者的观点比较倾向于该看法的,而且这个定义也比较全面合理。上述专家学者对文化软实力的含义的认识大同小异,认为文化软实力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影响力、创造力、凝聚力以及传播力,对国家形象、影响力以及经济实力的增强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当今“文化软实力”这个名词频频出现的时代,笔者认为我们还是需要有更权威的机构对其作一个更准确完整合理的定义。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与文化软实力有学者指出,“随着中国在物质力量方面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减,软实力的差距就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最明显的弱点,同时也是中国在国际环境中又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在此意义上,能否提升和强化软权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这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㈤]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我国软实力建设。博大精深的华夏传统文化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不竭源泉,是中 国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在江海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里,就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第二,以“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焕发出来的魅力,是中华文化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之根本所在,是中国提高软实力的文化根基。第三,中华文明启迪人类未来发展,将为解决工业文明困境这一世界性难题作出自己的独特业绩。”李海娟的《“软权力”竞争背景下的文化战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软权力”竞争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和”为主的精神,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观——“和谐观”、“平等观”、“诚信观”、“互利观”。 皋艳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软权力建设》中说应该弘扬“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的竞争与交流,实行“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相结合的方针。我们要注意淡化意识形态,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从容地与各国、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具体来说,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的宽容精神及追求和谐的思想对国际关系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难题的解决颇有启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可激发人们为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奋斗不己;大同理想虽然缺乏可操作性,但颇具有人伦色彩和感召力,对于加强国际组织的权威性具有积极意义等等。这些中华文化的精华都是我们在国际关系中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可以向世界奉献的中国特色的文化,我们应以之去完善世界文化,以服务于人类的共生、进步和繁荣。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建波于2006年9月发表在《新远见》上的《软实力与中国文化战略的发展走向》认为“重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力、亲和力和吸引力.中国文化涵养于五千年的历史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和心理情感。中国传统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其主要内核是博大精深的‘和合’与‘中庸’思想。‘和合’强调‘和而不同与多元共存,尚‘和为贵’、反对战争和征伐,‘中庸’主张不偏不倚、无过而无不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些思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成就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同时,很关键的是在《软实力与中国文化战略的发展走向》这篇文章里,作者还比较客观地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消极影响。林霞的《中国软实力现状分析》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东西;国家认同和国民凝聚力下降;国民素质的缺憾和人才的流失;国际机制建设与安排中的身份不相称等。这在许多的研究中是比较少见的,这样的顾忌是必要的理性的。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于我们又好又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极大的优势,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同时,也应该克服一些文化传统中的不良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批判地去吸收和发扬。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具体措施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具体措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问题,学者们也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探索。如江海燕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认为应该从七个方面着手:“第一,从战略高度制定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战略。第二,加大整理、开发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力度,发掘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优势。第三,树立创新意识,强化民族文化的创新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第四,加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教育,培育他们的爱国意识。第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民族文化的综合竞争实力。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承载。第六,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国家软实力竞争的最主要手段就是文化交流。一个国家要扩大其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就必须拓展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第七,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现代传播技术,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文化传播力是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的直接体现。”李艳娜发表在《江淮论坛》上的《论提升与 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竞争力》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推进文化创新,提升文化竞争力,主要从文化体制、理念、产品以及文化生产服务方式四个方面进行创新;二、必须坚持在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融合中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提升文化竞争力在这一点上,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二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三是提高大众的民族文化素养,最后是树立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三、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竞争力,在这个层面上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发觉文化资源上实现突破,其次是在市场建设和增加科技含量上实现突破,第三是在人才开发实现新突破,第四是在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上实现突破,最后是在文化消费上有新突破。皋艳的《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软权力建设》也做了更为详尽的说明。沈岳方发表在《群众》上的《增强文化软实力》从地方的角度说明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途径:一是准确定位,挖掘深刻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和弘扬地方精神;注重创造,将文化要素与经济生活融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06期的《来稿摘登》栏目刊登了董立人《以文化自觉提升“软实力”》,认为应该重视运用文化自觉这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正如费孝通提出的:文化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共同发展。康秀棠在他的《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一文中也认为应该重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和促进,他还认为应该重视先进文化的领导功能,应该以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文化资源,以求得更大的发展。在这个观点上,也是值得重视的。几乎所有有关文化软权力的研究的文章都或多或少有提到文化软权力的建设问题,这里不再作过多的叙述。此外,有一个比较突出的观点是姜奇平的在《软实力的文化分析》中提出来的,应该重视信息时代的认同研究,增加我们国文化的现代认同性,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这个观点是非常新颖而且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的重视。二、建设文化软实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任何建设和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方法也应该有顾忌。在对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问题上,学者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和建议,引以为戒。如肖欢在《国际政治研究》发表的《冷战后美国软实力的下降及其启示》认为“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潜在力量,需要着意维护和深入挖掘。软实力的实现需要以相应的硬实力作为基础,但硬实力的强大并不一定意味着会有同等规模的软实力,即两者的发展并非一定同步。”即应该处理好软硬实力的关系,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硬实力来支撑。刘洪波的《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一文重点阐述了我国存在的文化体制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解决文化体制障碍的途径等等。《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2期中的《对外战略须重视文化因素》说“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对外形象的改善取决于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并如何以这一价值观指导对外政策,以求得更广泛认同。有鉴于中国长期处于急剧变化过程中,在文化价值观的提倡上出现相当的混乱,因此,在新时期,我们要把‘和平、发展、合作、公正和人权’这五种价值观写到中国对外战略旗帜上。” 就是说要整合我们的文化价值观。袁华明的《对文化软实力的思考》强调了文化软实力的增强需要硬措施靠保障,主要是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文化体制改革和立法工作的完善。于运全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则最为系统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挑战与问题:中国对外文化逆差严重;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文化价值观缺乏广泛的认同;面临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学者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探索以及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问题上的理性思考,有机遇有挑战,有问题也有解决的方法,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地进行发展,以求在思想、素质、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和飞跃。文化安全与文化霸权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把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发展因素,放在与军事和经济等同样重要的地位。积极利用其大众传媒,向全世界宣传其文化价值观,试图使全球“美国化”。向世界推销西方文化价值观,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主要表现和重要内容。它一般是以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为手段和工具,强调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全面胜利就是西方霸权主义的目标之一。西方对华文化霸权的战略构想,是以经济全球化框架中的经济上的优势为主要依托,附加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促销”,从经济领域入手再向教育、文体等领域辐射。利用文化作为全球称霸的扩张工具,既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和隐蔽性,且渗透力强。对于现在存在的文化霸权和我国的文化危机,学者们也有做了一定的探索研究。如章一平发表在《现代国际关系》上的《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详细地论述了软实力分配的明显的不对称性及其原因,以及对软实力的追求的非任意性,足以引发我们的思考,对我美国家的软实力的人是也能更深刻一些,增强我们的危机意识。王洪妹发表在《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中的中国文化》则说明了我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处于守势地位,并就其原因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从而提出我们应如何应对和保持我国文化安全的建议。朱虹的《文化主权原则与国家软实力》一文则很系统的对文化安全、文化软实力与国家主权等等的关系,是一篇比较精彩的研究文章。于运全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对建立中国特设的文化安全战略也作了一定的分析,认为既要抵制又要吸收,即批判性地去对待西方的文化渗透。吴长燕的《论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主权》分别就文化全球化、文化霸权、文化主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而且对当今西方的文化渗透行为以及当今文化安全形势作了分析,最后还就如何维护文化安全作提出了建议: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2.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不断创新,反对文化孤立主义。这也是探索文化安全方面比较优秀的文章。此外,还有一些文章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这个问题,也可以作参考。综上,通过学者们的研究探索,我们既要对当前的形势有相应的理性的把握,提高警惕,也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挑战。但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也还不是很系统,应该做一些专题研究。结束语 应该说,以上关于文化软实力的探讨涉及面比较广泛,但是不足也是明显的:第一,对于文化软实力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在认识上仍然不够统一,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定义,亟需一个具有概括性的表述将其主要内容包含起来。第二,需要进一步理清文化软实力与其它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对它们进行比较清楚的分类和界定。在这个方面上,研究是很少的,也可以算是文化软实力研究上的漏洞了。第三,鉴于文化软实力研究已经超出了国际关系领域,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情况如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比如在国内社会治理领域,文化软实力的含义与内容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软实力相比应该有所不同。如何在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领域进行拓展研究,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对于提升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关于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的条件和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比如文化软实力承载的载体问题主要包括哪些,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机理如何,影响文化软实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育和发掘新的文化软实力资源等问题,都亟待深入研究。第五,就是上述的研究方向,还有待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现阶段的理论还是比较混乱和表面化的,再接再厉。[参考文献][1]李海娟.“软权力”竞争背景下的文化战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12期。[2]李海娟.“软权力”竞争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6,第21卷第3期。 [3]皋艳.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软权力建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00四年二月,硕士学位论文[4]于运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对外大传播》2007.1[5]魏明.文化: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第34卷第2期[6]袁华明.对文化软实力的思考,《学习月刊》2005第11期(总第253期)[7]姜奇平的.软实力的文化分析,《互联网周刊》2004.8.9[8]江海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2,第11卷第1期[9]康秀棠.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理论探索》2004第2期[10]罗建波.软实力与中国文化战略的发展走向,《新远见》,2006.9[11]张玉芝.国内学者关国家软权力的研究综述,《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3,第27卷第1期[12]李辽宁.近年来关于软权力问题研究现状综述,《理论导刊》,2007.10 [13]李艳娜.论提升与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文化竞争力,《江淮论坛》,2003第5期[14]林霞.中国软实力现状分析,《当代世界》,2007年第3期[15]沈岳方.增强文化软实力,《群众》,2005.7[16]章一平.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1期[17]王俊周,孙连仲.“蠖屈固小往,龙翔乃大来”——从发展“软实力”到强化国力谈起,《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4期[18]张骥、桑红.文化:国际政治中的“软权力”,《社会主义研究》,1999第3期[19]肖欢.冷战后美国软实力的下降及其启示,《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3期[20]林华.“文化赤字”之忧,《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11期[21]刘洪波.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瞭望》,2006年第14期[22]王洪妹.全球化中的中国文化,《文化艺术》,2005年第31期[23]来稿摘登.董立人.以文化自觉提升“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06期 [24]对外战略须重视文化因素,《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2期[25]吴长燕.论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主权,《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26]朱虹.文化主权原则与国家软实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8月,第11卷第4期[27]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软实力,《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第4期[28]邓显超.提升中国软实力路径,《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1期[29]李兴武.文化: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1998.02[30]曾金胜.新文化发展观提升中国“软实力”———解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人民论坛》,2006年20期[㈠]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㈡]中文译本书名为《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㈢]JoscphS.Nye.,SoftPower,ForeignPolicy,Issue80-Fall[㈣]周浩然、李荣启著:《文化国力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㈤]黄仁伟.中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