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754782
大小:4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3
《12 搭船的鸟 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品12搭船的鸟一.教材分析《搭船的鸟》是冀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前两篇文章描绘了景物的优美,后两篇文章展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进而树立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本篇课文是以小孩子的身份,来写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笔法是那样地浅近、朴素、清新,具有一种纯真明净的童趣,给人以难忘的印象。文章以“搭船的鸟”为题,“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
2、了一颗童心对自然的爱。 在大自然中,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要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灵。文中的“我”正是这样的孩子。文章记录的就是“我”乘船去乡下的外祖父家的途中的一景,“我”运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到了这一情景,便使读者拥有了一只充满灵性的鸟儿。“我”也正是一个爱自然的孩子,“多么美丽的小鸟啊!”直抒胸臆的赞叹,勾画出了一个孩子爱自然的童心。让“我”感到“美丽”的是鸟的色彩:“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羽毛。翅膀带一点“蓝色”。 童年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太多问号的年龄,无数的好奇与遐想编织着少年的梦。小鸟这位“不速之客“带给了“我”许多遐想。文中用了四个问句充满了孩子的好奇与天真,充满了童趣。
3、 描写了鸟捕鱼时的动态,“一下子冲进水里”,“没一会儿,它又飞出来了。”“一下子”“没一会”表现了翠鸟飞行速度之快。“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抓住了瞬间的动作来描写,这样完全口语化的表达,出自孩子的心,出自孩子的口,通俗易懂。 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那只鸟叫“翠鸟”。由此可见,大自然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途径之一,“我”正是在自然中认识了翠鸟。“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扣住了课题,翠鸟的可爱,童心的可贵都跃然纸上。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3、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六个。过程与方法:1、学生反复
4、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3、继续学习搜集整理资料.4、引导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第1课时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精品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五.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向学生展示”鹦鹉”的图片,从而认识
5、鹦鹉一词。(课件展示出,学生欣赏)师:你喜欢小鸟吗?说一说.(生谈观后感受)2引入新课师出示”搭船”一词,问:你搭谁的车或船,去过哪里?(生讲)师:一次,一只翠鸟就搭上了一位小朋友的船,它要干什么呢?这位小朋友心里怎么想的呢?让我们快去看一看吧!引入新课12《搭船的鸟》。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情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
6、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4、检查朗读。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5、更换语境,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其他句子让学生再认。6、脱离语境,单独认读生字,全读对的同学奖给一张小笑脸。(课件出示) 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其自主识字的能力、合作意识及良好的识字习惯。 以小组形式认读课文,再以小组形式汇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建立小组评价机制,把检查识字情况安排在小组内进行,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更换语境,强化生字的再认
7、。精品三、再读课文,深入品位。1师:刚才大家生字掌握得真好!下面,自己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搭船的鸟是什么鸟?你喜欢这只鸟吗?你是从课文中哪些词句了解这只鸟的?(课件范读课文,学生边思考,边勾画)2结合你查找到的关于翠鸟的资料,这只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小组合作,交流)伴随着学生交流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翠鸟资料来理解课文。 提出的开放性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了学生,既有利于学生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