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ID:28745923

大小:146.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3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_第1页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_第2页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_第3页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_第4页
资源描述: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主备人:定陶镇中刘景元【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自主学习】逐目阅读本课内容,自主完成下列知识梳理开办:京师大学堂地位: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影响:时间:名称:内容:1、颁布新学制废科举,兴学堂2、建立新学堂3、废除旧科举创办:《申报》的创办特点:影响:创办:商务印刷馆出版特色:地位:【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1、1905年,中国废除了沿用千余年的科举考试制。这在当时的读书人中引起了极大的争

2、议,许多人拍手称快,但也有人痛苦懊恼。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废除科举制度?2、结合清末新学堂(中等教育)的课程设置,谈谈自己对新学堂的看法。【归纳整理】(列举本节课的“第一”或“之最”)【拓展练习】(相信我,我肯定会做出来的!!!)1.(2010·贵州铜仁)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京师大学堂,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创办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2.(2009·玉林中考)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考试时,在保守派、洋务派、满清贵族,汉族读书人之间“竟然没有太大的分歧”这表明A.学子已经不愿意再参加科举考试B.科举考

3、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C.科举考试遭到列强强烈反对D.清政府已经无力维持考试费用3.(2010·湖北孝感)1902年的某一天,京师大学堂的日本老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慈禧太后听说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忙入宫叩头请求处分。这则史实反映了()①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入侵②慈禧太后的愚昧无知③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教育改革艰难④近代科学进入了新式学校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4.(2009·滨州中考)报刊已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大众传媒的的先驱——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是A.《海国图志》B.《新青年》C.《申报》D.《人民日报》5.(2010·

4、湖北荆州)近代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出版,这个出版机构是()A.商务印书馆B.岳麓书社C.三联书社D.中华书局6.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二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与功名。——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材料三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5、任用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用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取代前清学部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推行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临时政府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级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改称校长;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国国民的宗旨”,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废止读经等。——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下)》请回答:(不得全文照抄材料)(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百日维新”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2分)(3)阅读材料三,简要

6、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针的进步意义。(2分)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主备人:定陶镇中刘景元【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的史实;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2.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自主学习】一、阅读54—55页“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回答1—2题:1.简单说一说照相技术的产生以及在中国的传播情况。2.照相摄影技术的传入与运用,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3.列举中国近代电影的两个“第一”。二、阅读教材55—56页“剪发辫,该称呼”一目,回答

7、4—5题:4.图中事件发生于什么时间以后?为什么说这一事件成为革命的标志?被剪辫的人有的高兴很好理解,为什么有许多人不愿意剪辫子?分析一下他们的心理。5.民国政府为什么要更改前清官场称呼?体现了什么愿望?三、阅读56页最后一目,回答第6题:6.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了哪些具有新意的服饰?【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分析一下,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归纳整理】归纳一下,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