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导论(0422-9).doc

电视新闻导论(0422-9).doc

ID:28743476

大小:1.83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13

电视新闻导论(0422-9).doc_第1页
电视新闻导论(0422-9).doc_第2页
电视新闻导论(0422-9).doc_第3页
电视新闻导论(0422-9).doc_第4页
电视新闻导论(0422-9).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视新闻导论(0422-9).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电视新闻导论(0422-9)电视纪录的手段和精神(一):什么是纪录【引子】纪录和纪录语法这部分内容,在滨外我已经是第3年讲了。现在手边上摊开了5、6本关于纪录片的书,还有kindle电脑里的几本。这么多书,基本上没有两本讲的问题是相同的,或者说,对于纪录片是什么这样的本体问题,对于纪录手法究竟包括哪些,不包括哪些这类的问题,每本书每个学者几乎都给了不同的答案。中国的纪录片和国外不同,不是起于电影,而是后发后觉的被电视人引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怀斯曼等人的巨大影响。复旦的吕新雨教授称之为“新纪录运动”

2、。但是究竟什么是纪录片,学界业界的争论很大,学界和业界之间相互攻讦……可能文科教学就是这样吧,没有哪个概念和领域是边缘清晰的。所以我们干脆绕开这种争论,就从纪录片的“纪录手法”入手,看看哪些手法是纪录式的,可以在我们未来的新闻工作中借鉴。今天要说的是纪录片。我们开篇先来看几部纪录片。引子里说过了,我们要研究的大约不是纪录片的定义,所以我们把一些纪录片的发展和流派放到下面的总结性的语段去。第一部片子是我们看过的《归途列车》。这是近期一部获奖比较多,受到关注比较大的作品。我们只看其中一个段落。看过之后,我们简单

3、分析一下。摄像机好像就是默默在场的,如果不是画面内极度缺乏变化,一般不进行镜头切换,就是保留长镜头的感觉(但长镜头在本片并不明显)。大家再看看机位的拍摄角度,正前方的镜头也有,但是在人物交谈时,用了什么角度?我们看,男主人公买票不成回来时,面对妻子的交谈,我们一般要用正反打的,但是本片用了一个侧向的,甚至是侧后的镜头。类似的还有,比如妻子给女儿打电话的镜头,完全的侧向,电话断掉后几乎是侧后向了。还有两人在缝纫机后工作、对谈的镜头声音来源来看,基本上都是同期声。即便是没有人,没有人物活动的空镜,也注意了同期收

4、音。(大家可以看看本片摄影师的手记,关于同期收音的部分)摄影机就好想是一个在旁默默观察的人,不发声,也不介入。这个片子中我们看到的手法,是由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开创的,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直接电影”的基本技法。第二部,是崔永元主持制作的《我的抗战》中的一个小部分。《我的抗战》是个低成本制作的片子。有影评人分析,这个制作得益于崔拍摄《电影传奇》的口述桥段经验加上“我的长征”中对于历史采访的经验。似乎有些道理。本片基本上就是老人口述的加合,再加一些动画的串场,交代人物和大历史背景。其实我们知道,在历史研究中口述

5、史的地位一直比较模糊,有人认为口述最真实,也有人认为口述最不可靠。但是如果把多位亲历者的口述加合,放在一起对照,那么肯定会“准确”得多。本片就是采访镜头为主。但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个采访是怎么做的?你应该如何诱导对象在摄像机前讲好自己的和自己知道的故事?第三部,是在中国影响比较大的一部片子,《英与白》。这部片子其实比较特殊。首先很重要的,和《归途列车》一样,它没有旁白(但是对字幕的依赖比较重)。没有旁白但不是没有旁边的声音,驯养员在大熊猫房间里看电视,电视里的声音创造了一个“第二叙事人”。整个片子出现了一种“

6、多重叙事”的意境。这种叙事有人分析认为,超出了纪录片的叙事范围,“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其实大约它只是超出了客观在场的“旁观美学”而已。我们下面要看的一部获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的片子,才更加超出“旁观”式的“直接电影”范畴。第四部,也是比较著名的《科伦拜恩的保龄》这个片子“介入”性非常明显。迈克尔-摩尔(MichaelMoores)是一位著名的独立制作人,他经常带着主题去实地体验和采访,主题也显得非常激烈。我们在本片看到的段落,基本就是他就一个主题出镜采访和体验的集合。本片曾获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7、看完了我们能不能整理一下,“纪录”是什么,纪录片又是什么?纪录字面好解释,所以说,纪录,大约就是用丝绳,用金器,记下事物——这种“记”的隐含语境可能是长久的,客观的……那么纪录片呢,我们刚刚看过的几个“名片”,都是纪录片,但是形态迥异。《归途列车》没有旁白,少用字幕,中长的镜头,侧向的拍摄和跟摄,长时间的蹲守和意外的收获(女儿离家的故事);《我的抗战》采集老人们对历史的珍贵记忆;《科伦拜恩的保龄》作者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和突破性的纪录特色,到底哪一个是纪录的主流?从电影的历史看,有人说卢米埃尔兄弟在拍摄《工厂

8、大门》等早期电影的时候,采用的就是纪录的手法。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比如工厂大门拍摄的就是一群工人走出工厂的情景,看起来没有干预,自然本色。但是如果仔细看,人们会发现工人的着装比较正式,而且谁家工厂的下班人群如此密集,还能恰好在1分钟之内走完,门卫最后关门大吉?(当时的摄影机只能拍摄一分钟左右)所以批评家们普遍认为,这些片子还是经过“安排”和“导演”的。而且卢米埃尔导演本人恐怕也根本没有“纪录”的意识,他想的只是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