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741559
大小:3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3
《1 升和毫升14-冀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品升和毫升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难点:利用升和毫升之间换算关系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升的知识吗?(通过复习沟起学生对已经学习的升的
2、知识的回忆,为本节课学习毫升以及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2.今天给大家介绍位新朋友,揭示课题:毫升(板书) 二.感知、操作、体验精品 (一)请看图片(课件出示),细心观察: 500毫升橙汁 250毫升豆奶 100ML酸奶…… 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它还可以用符号“ML”表示。(通过用课件展现生活中常见容器,让学生观察。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体会到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这一环节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多媒体的展示又吸引了学生足够的
3、注意力。教师的提问“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既贴合本环节的教学目的,学生又能比较容易的回答,非常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对星期一学生的散漫状态有所改变。) (二)看一看,玩一玩,体验1毫升 1.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生答) 你们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1毫升。 看了这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 (很少,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2.小组活动: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 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把这1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学生最喜欢亲自动手操
4、作,“看一看,玩一玩”正符合学生的心理。学生投入的热情高涨,完全没有懒散的情况出现。)精品 (三)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 1.这些小容器你们一定也见过。里面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多媒体出示图片:针筒、盐水袋、口服液、眼药水) (介绍一下勺子的容量) 2.每个小子都带来家里的小容器了吧。请你们拿出来吧。 它们是:碗、杯子、保鲜盒 请每个小组根据这样的要求来试一试。 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估一估 你能估计一下,这只碗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吗?杯子呢? 你知道吗?人体每天需要的水份大约是160
5、0毫升。一杯200毫升左右的话,一个人,每天要喝8杯水。 保鲜盒的容量呢?猜一猜。我们来看一看,它的容量到底是多少? 4.师: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你们对家里,身边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能进行正确的估计了吧。相信今后你在生活中,会常常用到这个本领的。(本环节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去说一说,倒一倒。教师要求明确,学生有目的的去实验,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师引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才是真正的活动。) (四)体验更大的毫升数及升与毫升的进率精品 1.好,刚才你是用什么又快又准量出50ML的水的呢?(烧杯,看刻度) 我这里也有,
6、你能看着刻度说出里面有多少毫升水吗? 100毫升(请你来掂一掂) 250毫升 500毫升 瞧,这是一个我们自己制作的量器。里面有……1升水。 现在我要把他倒入这样的量杯里,每杯500毫升,能倒几杯呢?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1升=1000毫升) 2.4升=( )毫升(怎么想的?)2000毫升=( )升(怎么想?) 9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 3.今天都带了饮料来了吧。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这瓶里有多少饮料吗? 100毫升 200毫升 250毫升…… 拿出一
7、瓶橙汁,500毫升。想想,这种饮料需要几瓶正好是1升。 250毫升呢?100毫升呢? 4.讲到现在,我可真渴啊!特别是看到你们带了这么多的饮料。 能让我喝一口吗?我想喝100ML左右就够了。谁能帮我倒出来呢。 真好喝!(笑) 我刚才喝了几口,把大约100ML饮料喝完了呢? 那我一口能喝多少毫升呢? 谁再来试一试,大约几口能把100ML饮料喝完? 大家算算,他这样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精品 5.回家请你们家人都来试一试,看看各自一口,大约能喝多少毫升。 6.再给你们看样东西。 献血证。这是我的光荣的……无偿献血证。就在上个月15号
8、,我献了200…………毫升血。介绍:你知道吗?(通过倒水、介绍自己准备的瓶子、喝水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