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德国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选择与定位.doc

当代德国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选择与定位.doc

ID:28739577

大小:3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3

当代德国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选择与定位.doc_第1页
当代德国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选择与定位.doc_第2页
当代德国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选择与定位.doc_第3页
当代德国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选择与定位.doc_第4页
当代德国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选择与定位.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代德国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选择与定位.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当代德国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选择与定位王小飞[摘要]德国道德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首先是历史促进了道德教育的传统理论或模式的不断重建和重新批评与考量,其次则是时代给予的挑战和要求。给宗教道德教育以适当的存在和定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于社会服务和闲暇中将道德教育理论予以固化是对德国道德教育的社会层面选择的考察,而对德国学校道德教育具体实践特点的概括和总结则是对德国道德教育的学校层面选择的考察。[关键词]德国;道德教育;理论;实践;社会;学校;定位;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

2、心中的道德法则。”[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177.就像康德,在德国历史上有无数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非常重视道德及道德教育,将价值、伦理或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或终极目标,但从德国价值与道德教育发展历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这个“最高”或“传统”目标的统摄下,却形成了各个时代独特的价值与道德教育的表现形态:德意志形成时期的“神化”教育;基督教产生之时的以基督教为主体的宗教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信仰主义教育或宗教改革时期的“新宗教式”道德教育;启蒙运动时期的泛爱主义与理性道德教育;资本主义前期的世俗化家庭、学校模式道德教育的初步形成;帝国时期的民族主义教育;

3、魏玛时期的公民教育、文化教育;纳粹德国时期的种族主义、政治教化教育;当代回复人格、品格且又能反映时代特点、不失传统特色的“多元化”道德教育模式等等。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洪流。[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商务印书馆1959:8.在当代德国,我们从非理性的人文主义关怀式的道德教育与纯粹理性工具的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的结合看到了这一“活跃的洪流”。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维护传统,而且是对其批评和重建。[澳]W.F.康内尔著,张法琨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9.一、理论与模式:时代的选择9世纪前后,德意志主体渐渐形成,面对分裂的罗马文化、日耳曼

4、文化,居于莱茵河以东的日耳曼人必须思考自身的未来,是追随没落的罗马文化而去覆亡?还是融合入西面的高卢日耳曼体系中呢?时代向他们所提出的“归属”问题,从更深层次意义讲,唯有教育或“精神教育”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对于当时落后、分裂、内乱不断、“野蛮”而又松散的德意志是一个最佳选择。先用精神力量“统一”教化自己的人民,再以之巩固和强大自己。查理大帝在不完全抛弃罗马基督教文化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实践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这种精神力量的基督教的“日耳曼化”教育是当时时代的选择。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的时代特征又要求培养绝对遵从国家、具有铁的纪律,适应工业生产“流水化作业”所需要的顺从型人格的人

5、,此时的道德教育则又必须是“严厉、训导和管理、灌输”型的价值与道德教育理论占据主导,如赫尔巴特式的等。当代,在深刻反省二战中纳粹德国错误及统一后东西部融合所产生的种种问题之后,德国的价值与道德教育又不得不开始着手回答当今时代特征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首先确立了培养自由与民主觉悟,培养忍让、尊重他人尊严,尊重他人信仰的教育观,如朴素道德理论在当代的复兴;其次确立了激发民族和解及和平教育思想,树立“取乎于下”的伦理、道德、价值标准,强调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及关爱本民族、关爱欧洲的现实的“取乎于上”的政治责任感等类型的符合时代的价值伦理教育观。道德教育要实现道德人格的提升不能不重视建构

6、合乎时代的道德理想人格。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94.时代在选择价值与道德教育模式,道德教育模式也要正确反映时代,否则任何的“不正确”或“不合时宜”就会产生历史错误与悲剧。人的品德中的价值素质形成和价值取向离不开与开放世界的互动,不断的互动、调整、改革才能适应时代不断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二、宗教道德:适当的定位联邦基本法及各州法律均保护宗教教育的合法性,宗教教育不局限于某个单一教派,其他教派均可在教育中谋得自己应有地位,如天主教、福音派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等,受教育者同时也有权自由地选择受教育的派别。宗教道德教育对德国价值教育的影响是非常深远

7、的,历史中世俗与宗教相互斗争或互相利用,几经反复,但核心无非是“世俗与宗教,以谁为主?”这一敏感的问题。早期基督教因其“平等博爱”思想迅疾占领德国中下阶层,基督教几乎承担了所有中下层的初等教育及部分中等教育任务,此时宗教道德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德行与顺从服务教会的信徒,因其“积极性”,而被奉为教育的“主导”;但随着中世纪的到来,宗教发生了变化,它只是一味地将人贬为上帝的“任人宰割”的造物,剥夺泯灭人性,政治与宗教合污,最终导致了“宗教改革”,反对原罪论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恢复人道主义、乐观、自由、平等及合理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