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乾嘉学者马班异同论历史论文论文

评乾嘉学者马班异同论历史论文论文

ID:28665933

大小:4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2

评乾嘉学者马班异同论历史论文论文_第1页
评乾嘉学者马班异同论历史论文论文_第2页
评乾嘉学者马班异同论历史论文论文_第3页
评乾嘉学者马班异同论历史论文论文_第4页
评乾嘉学者马班异同论历史论文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评乾嘉学者马班异同论历史论文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摘要乾嘉时期,由于文化总结意识的增强,对马班异同的研究呈现出新的景象。乾嘉学者从史文繁简、编纂体例、叙事风格、学术思想等几个方面研究马班异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他们超越马班异同研究上抑此扬彼的局限,主张马、班并举,《史》、《汉》同列。他们在比较马班异同时,能够考虑到成书背景、著史旨趣及著史目的等各方面的因素,认识更加深刻,并且其得出的结论也较客观、公允。关键词乾嘉;马班异同;史文繁简;编纂体例;叙事风格;学术思想;史学批评《史记》、《汉书》是中国史学上的两部开山之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由于二者的特殊地位,比较马班优劣,探讨《史》、《汉》高下,研究相关史学问题,自然也就成了史

2、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争论两千年而不衰。到了乾嘉时期,随着文化总结意识的增强,更有大批学者在研究《史记》、《汉书》时涉及到此问题,如钱大昕、王鸣盛、赵翼、梁玉绳、章学诚、沈德潜、邱逢年、浦起龙、朱仕琇、熊士鹏、杨于果、牛运震、陆继辂、王筠、周中孚等。他们或断简零札,或鸿编巨制,从不同角度对马班异同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成果甚丰,见解深刻。剖析乾嘉学者的马班异同论,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史记》、《汉书》研究的历史成果,还能使我们看到乾嘉学者自身的治史原则和方法。一、史文繁简《史记》记事起于黄帝,讫于汉武帝太初年间;《汉书》所记为西汉一代之史事。二书在内容上有一百余年的重合部分。就具体篇章而论,

3、《汉书》一百篇中有五十五篇与《史记》所记内容相同,计有帝纪五篇,表六篇,志四篇,传四十篇。故历代研究马班异同的学者,很容易从二书相同的部分着手,研究其史文繁简、记事详略、取材异同,进而评价二书的优劣。如宋人倪思、刘辰翁的《班马异同评》、明人许相卿的《史汉方驾》等。乾嘉学者在研究马班异同时,研究角度已趋向多样化,但仍对两书重合部分的记事繁简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并通过比较探讨了马班史书取材的标准以及他们的史识。总体而言,乾嘉学者在进行这方面的比较研究时,已不像晋张辅等学者那样简单地以史文繁简论史书优劣,而是能够从马班著史意旨的角度讨论二书的繁简问题,比较公允、客观。如王鸣盛曾在《十七史商榷》中反驳

4、张辅的“繁省说”,并且进一步指出“马意主行文,不主载事,故简;班主纪事详瞻,何必以此为劣”,[1](卷七)意思是说,马、班作史的着重点、旨趣不同,由此而产生记事繁简区别,对此应分别看待。陈元棫也说:“史公之书,自黄帝讫麟趾,备载历代,而卷帙不及《汉书》,似乎简矣,然简人所不能简,亦详人所不能详”,[2](卷一八)无论是简是详,都是紧紧围绕着著史宗旨而作出的取舍。司马迁《史记》为会通之作,上下纵横几千年,旨在探讨历史演变的过程,故不得不提纲挈领地记载史事;而班固《汉书》为一代之史,述西汉之始末,主在总结西汉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故需详载二百年之历史。所谓“必综会其世其帝其国其人其事之始终曲折,审

5、其孰重孰轻,炯若观火,然后即其重者以立主意,复执此以制一切详略虚实之宜”。[3].---就《史》、《汉》两书的具体篇章来说,乾嘉学者认为二者互有得失。大致说,《汉书》与《史记》相比,增加了一些诏令、奏议等,对此乾嘉学者肯定其记载详赡的一面,如赵翼《廿二史札记》“《汉书》多载有用之文”、“《汉书》增事迹”等条,就指出《史记》失收许多“经术之文”、“干济之策”,认为是一种缺憾。而《汉书》“于文字之有关于学问,有系于政务者必一一载之”,明显赞同《汉书》记事的详赡,认为《汉书》所增补之文,“皆系经世有用之文”,[4](P20—21)能让读者了解到更多的史事,从而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如沈德潜所论“

6、高帝以下诸本纪,《史记》不录诏语,即间及一二语,而不录全文,《汉书》乃备载之,以志一代敦本懋实之治”,[5](卷三)同样也肯定《汉书》多载诏令奏议。但乾嘉学者在肯定《汉书》增加诏令、奏议以充分表达史实的同时,又指出《汉书》与《史记》相比也有繁而无当之弊。如邱逢年说:“马之《律书》简而要,班之《律志》详而不得其要。”[3]赵翼也认为《汉书》所增列传有“本非必应立传之人”,并“开后世史家一事一传之例,宜乎后世之史日益繁也”。更进一步说,“《史记•淮阴侯传》全载蒯通语,……不更立蒯通传,正以明淮阴之心,兼省却无限笔墨。班掾则转因此语而特为通立传,反略其语于《韩信传》中,是舍所重,而重所轻”。[6]

7、(卷五)同时,他们还通过比较《史》、《汉》记事之不同,指出“班马各成其是”,如沈德潜指出:“《史记》董仲舒与申公、辕固生、伏生诸人,入《儒林传》,故只记其治《春秋》,传公羊氏学,见有功于经。而《汉书》详载其《天人三策》,及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语,见其能推明孔氏之传,此班马之各成其是也。”[5](卷三)显而易见,他们不是简单地以繁简论优劣,而是以其能否完整、清晰、准确地表达史事论优劣。这是乾嘉学者继承清初顾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