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665897
大小:49.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12
《论李调元哲学与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李调元的哲学思想与其诗歌精神的悲剧性田耕滋内容摘要:李调元是清代中期具有思想启蒙色彩的诗人。他把“直”确立为人格修养之本,在古代思想史上是少有的。他说“好官市上优兼儡”,与黄宗羲所说“君”“为天下之大害”,同样具有批判现实和思想启蒙意义。李调元诗歌中的人格形象本于儒而归于道,希为圣而流于“狂”,可概括为“圣门诗狂”,既蕴含有成圣成贤的人格追求,又蕴含有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的精神追求。“狂”同时还是其诗歌创作的风格特征。李调元在其诗词中自谓“蠢翁”,并且甘愿一蠢到底,表现出了一种与世俗社会抗争到底的悲
2、剧精神。尽管他诗歌的艺术成就算不上一流,但是,这种诗歌精神几可与和他同时代的著名诗人袁枚并肩而立。当今权威的文学史著作均对李调元只字不提,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研究不够,认识不足。关键词:李调元哲学思想诗歌精神悲剧性李调元是清代中期的学者型诗人,也是一个具有思想启蒙色彩的诗人。他与众不同的哲学信念既铸造了他独有的人格精神,也铸造了他独有的诗歌精神,在清代诗坛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要把握李调元的诗歌精神,不能不首先探讨他的哲学思想。一、李调元的德性论与养气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管子》四篇”第一次将老子的道本论置
3、换为气本论,用精气论来解释宇宙的生成。李调元继承了“《管子》四篇”的精气论和宋代张载的气本论思想,以建立他的人性论和人格修养论。他在《养气论》中说:“春秋冬夏,天之气也;山川陵谷,地之气也;忧悲喜怒,人之气也。无气则天无列星,地无五谷。而气也者,塞乎天地之间,冥冥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本文引李调元诗、文,均据王雲五主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丛书集成》初编之《童山诗集》和《童山文集》。-..在这种气生万物论的基础上,他形成了自己的人性观。李调元的人性观有一个从张载到程、朱的发展过程。他在《癸未
4、会试卷》中说:“人生之初,赋气成形而性生焉。有义理之性,即有气质之性杂乎其中。……就义理之性而论性,本善也。而合气质之性以观,则止可谓之近。故曰:性相近,习相远也。”自孔子之后,中国哲学史上长期存在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对立,张载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相杂的二元论说法去调和这种对立,李调元的会试卷显然是对张载观点的沿袭。张载之后,二元论就逐渐为一元论所取代。朱熹是二元论的系统化者,也是向一元论发展的转捩点。他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中华书局1986
5、年,第67页。他还把天地之性视为形而上者,把气质之性视为形而下者。他说:“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生者,人之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者也。”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岳麓出版社1987年,第466——477页。通过“形上”“形下”的解释,他就可以很方便地把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统一起来。他说:“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天理固浩浩不穷,然非是气,则虽有是理而无所凑泊。故必二气交感,凝结生聚,然后是理有所附著。……然而二气五行交感万变,故人物之生,有精粗之不同。……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
6、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净器盛之,则清;以不净之器盛之,则臭;以汙泥之器盛之,则浊。……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朱熹《朱子语类》卷四。中华书局1986年,第65——73页。李调元的人性观与朱子之说相近,但又有所发展。他在《性善说》中说:“性善者何?性本于天,故善也。天本在气质之中,而能生万物,其理固辗转相因,而皆乘于气质,健顺五常之德,莫不昏明纯驳,杂见于万物之表。……如天之雨与水一也,然未至乎地,其形象不得而言也。……雨之降也,以洁器盛之则清,以污
7、泥受之则浊。……故恶亦不可不谓之性。”这一番论述表明,本于天的“善性”并非一独立自在的实体,它只是在气质之中辗转相因之“理”,只有乘于“气”,它才存在。所谓“杂见于万物之表”,乃是说此“理”只有借助于纷杂的万物事象才能表现出来。可见此所谓“天理”,实乃一抽象之理、抽象之性,犹如朱熹所讲的“形而上”的“天地之性”。这种“形而上”的“天性”落实为具体人性时,就因人的气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具体人性,犹如天雨落洁器便为清水,落污泥则为浊水;清水是“性”,浊水亦是“性”,故具体人性有善有不善。这种论证思路似与朱熹
8、之说相一致,但其理论内涵并不相同,他已把朱熹“形上”之性与“形下”-..之性的关系改造为抽象人性与具体人性的关系了。就此而论,其思维水平有高于宋人之处,但仍逊于同时代人的理论水平。清初的王夫之就已摒弃了抽象人性论,他说:“天人之蕴,一气而已。从乎气之善而谓之理;气之外更无虚讬孤立之理也。”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中华书局1975年,第660页。可见他不承认有气质之性之外的所谓“天地之性”。所以,他又说:“人有其气,斯有其性。犬牛既有其气,亦有其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