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663786
大小:51.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12
《自由主义学理的言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998﹕自由主义学理的言说《南方周末》1998年中国思想学术界,最值得注意的景观之一,是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学理立场的公开言说。尽管它很弱小,时常处于各种误解、歪曲与压制之中。首先是自由,然后是主义在中国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要问它是什么,首先要从它不是什么说起。自由主义首先不是“自由化”,以往被称做“自由化”的内涵要么与它不相干,要么是对它的歪曲。其次,它也不是如毛泽东早年在“反对自由主义”那篇名文中所描述的那一类﹕迟到早退,背后议论,或者随地吐痰。然后,它还不是最新出现的一种时髦说法:“如果它是
2、一种多元化的宽容态度,那么我就同意”。多元化也罢,宽容也罢,第一应该针对权势而言,同时也是每一种学说与其它学说睦邻相处的外部规则。这一规则不仅对自由主义有效,也对其他正常学说有效。因此,如果只谈论每一种正常学说都应遵守的外部规则,并以此作为取舍的标准,那么你就不必只取舍自由主义,你可以同时同地同意无数种学说。“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力”,这是自由主义的名言,但是这一态度是为了保护各种学说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那“一元”,以形成“多元化”的总体景观。如果要求每一种学说都以这样的外
3、部规则来取代自己的内部结构,那就无异于抹平差异,劝说每一种学说实时自杀。每“一元”的自杀,其总体效果则是“多元化”的自杀。专制能扼杀多元化,以一种泡沫语言目无定睛地奢谈“多元化”,同样能扼杀多元化。那么自由主义究竟是什么﹖它首先是一种学理,然后是一种现实要求。它的哲学观是经验主义,与先验主义相对而立﹔它的历史观是试错演进理论,与各种形式的历史决定论相对而立﹔它的变革观是渐进主义的扩展演化,与激进主义的人为建构相对而立。它在经济上要求市场机制,与计划体制相对而立﹔-..它在政治上要求代议制民主和宪
4、政法治,既反对个人或少数人专制,也反对多数人以”公意”的名义实行群众专政﹔在伦理上它要求保障个人价值,认为各种价值化约到最后,个人不能化约,不能被牺牲为任何抽象目的的工具。这样的一种学理要求,卑之无甚高论,以常识语言可以说得清楚。事实上,自由主义自英国形成系统学说以来的二百年,它的言说基本保持着一种低调风格,从低调进入,既护卫宪政民主市场经济的法律政治平台,也化成当代文明社会普通公民的日常共识。但在中国的这一百年,自由主义得到言说的机会却并不常见。1957年以后,这一学说基本沉默。进入八十年代,
5、它重新发育,但一开始只能借用其它学说的理论符号。只是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在知识界明显分化以后,它才逐渐“挤出”门缝。1997年11月中旬<南方周末─阅读版>第一次以整版篇幅发表学术文章,纪念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以赛亚-伯林逝世,可能是这一言说从学术圈走向公众的一次尝试。三个月后,<顾准日记>于1998年2月正式出版。李慎之先生为此书作序,将顾准先生的思想追求明确表述为“自由主义”顾准实际上是一个上下求索,虽九死而无悔的理想主义者。……。因此说他放弃的是专制主义,追求的是自由主义,毋宁更切合他思想实际
6、。在已经到世纪末的今天,反观世纪初从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仁人志士真正追求的主流思想,始终是自由主义,虽然它在一定时期为激进主义所掩盖。中国的近代史,其实是一部自由主义理想屡遭挫折的历史。然而九曲黄河终归大海,顾准的觉悟已经预示了这一点。此前学术界对顾准思想的追思和研讨已有十年,无论是同意还是反对,人们都已明白顾准临终前达到的思想境界,再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主启蒙派,而是一个“出走的娜拉”-..;再也不是以1793年法国革命激进阶段为肇始的欧陆传统的凌空蹈虚者,而是一个回归英美传统以16
7、88和1787为年谱标志的经验主义者。他的精神指针最终定位于自由主义,这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李慎之先生在这里是第一次破题,发出了1998年自由主义公开言说的第一声。1998年5月,中国第一学府北京大学在多声部合唱中庆祝百年诞辰,刘军宁编辑出版<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一书,凸现了北大自由主义传统。李慎之再次作序,以他那一代人的特有语言说﹕世界经过工业化以来两三百年的比较和选择,中国尤其经过了一百多年来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试验,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自由主义是最好的﹑最具普遍性的价值。发轫于北京大
8、学的自由主义传统在今天的复兴,一定会把一个自由的中国带入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而且为世界造福争光。那一个月里北大内外氛围,读者应该记忆犹新。能如此强调北大自由主义传统者,不仅需要见识,而且需要胆识。日后的思想史研究者若追寻自由主义在90年代如何“挤”出门缝,当会注意到上述两篇并不太长的序言。第二个话题开始于三年前出版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由于该书第一次披露这位史学前辈弃世前的孤苦境况,一时洛阳纸贵,那时的读者能在阅读中宣泄与传主类似的情感即已满足,多半不去计较该书作者将宝贵史料淹没于无节制咏叹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