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658343
大小:5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2
《读书有道书香无限阅读方法指导讲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读书有道书香无限——阅读方法指导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不断提升个人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我们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一、古人的读书方法祖冲之的学习方法我国南北朝时的数学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的学习方法
2、是:“搜炼古今”.搜指搜索,博采众长,广泛地学习研究;炼是提炼,把各种主张拿来研究,经过自己的消化,提炼.它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最后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因为他的几代祖先都在中国的南方做官,而且一家有几代人研究历法,祖父又掌管士木建筑,也懂得一些科学技术,故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家传的科学知识.由于他思想敏捷,勤奋好学,又有好的学习方法,使他博览群书,广采各家精华;同时又不因古法,墨守成规,并主张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理.遂使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和数学三个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大致可
3、概括成:依靠自学,独立思考,穷根究底,大胆想象,强调理解,重视实验,弄通数学,研究哲学等八个方面。朱熹提倡的学习方法我国宋朝著名的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赞赏先秦时期教育家总结的学习方法,提出为学之序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一穷理,笃行以体事,他主张“读书有三到:问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他认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要举一而反
4、三,问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他的弟子将朱子读书法归纳为以下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虑心涵咏;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收心集中注意)持志。 1、科学家培根的"酿蜜法":我们不应该像蚂蚁一样单只收集,也不应该像蜘蛛一样光会在肚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甜蜜。 2、理学家朱熹的"三到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3、教育家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反问法":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 5、作家列夫
5、.托尔斯泰的"思维法":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阅读方法指导课”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我们阅读方法的一种课型。目的是让我们掌握系统的、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此课型有其现实性和针对性,是针对我们好读书却不得要领,或只看热闹,或纯为猎奇,读书不少却收效不大的现状而设置的。二、现代读书方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指出: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并
6、通过朗读、体悟解决问题。-页脚---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和快速传递的社会。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报刊,人们既没时间也完全没有必要全部精读细读,而应依据书目和实际需要区别对待,有所选择。1.三读法(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我们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
7、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
8、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2.批注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下面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