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653223
大小:3.58 M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2-12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第3课时)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词的内容。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作者简介“三苏”“唐宋八大家”“宋四
2、家”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写作背景:1.思乡: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2.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叹。3.仕途坎坷:苏轼由于朝庭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夜,怎能不勾起他的哀伤、思念。读准字音宫阙(què)琼楼(qiónɡ)绮户(qǐ)
3、婵娟(chánjuᾱn)不胜(shēnɡ)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粗通诗歌大意。(1)把酒:端起酒杯。(2)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3)不胜:经不住。(4)何似:哪比得上。(5)何事:为什么。(6)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
4、圆”。(7)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读全词,思考: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相互讨论再回答)2.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词的风格、写作背景,就这首词的大致意思,讨论一下你存在的疑难问题,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词句,为什么?下面请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上阕:写景--望月;下阕:抒情--怀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
5、之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不顺境遇的释怀,超然解脱的心境。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
6、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这一句是苏轼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的祝愿。表现了东坡不计个人得失,祝愿天下人的旷达胸襟,是点明主旨的句子。拓展延伸(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可以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来表达祝福?(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