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640172
大小:6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2
《西汉前期春秋公羊学研究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略论《公羊传》在西汉前期的发展吴涛(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洛阳471022)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汉前期人们对《春秋公羊传》的引用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后世《公羊》学家们所强调的一些主要的《公羊》大义已经非常广泛地出现在了西汉前期人们的言谈之中,成为人们立论的主要依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为后来的独尊打下了基础。进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春秋公羊传》的成书应该是在先秦战国后期。传统认为汉初著于竹帛的说法很可能是一个由先秦文字转写成汉隶的过程。关键词:《春秋公羊传》;西汉过去很多人认为《
2、春秋公羊》学派在黄老政治笼罩下的西汉前期这里年说的西汉前期是指刘邦的汉元年(-206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141年)。是默默无闻的马勇先生就认为:“《春秋》学经过早期的发展,到了战国之末,已形成几派内部相互交碰、外部相互辩难的传授系统.然而,经过秦王朝的文化高压政策的摧残,在汉韧几十年里一立处于默默无闻的过程中.”《汉代春秋学研究》第45页。。我们讲汉代儒学,或者汉代《春秋》学,一般都是从汉武帝以后开始讲起。其实,所谓“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春秋公羊》学者的努力。而《春秋公羊》学在西汉前期也是一
3、个相当活跃的儒学派别,已经开始被人们广泛征引作为立论的依据,在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一、由西汉前期对《公羊传》的引用情况看《公羊》学派在西汉前期的发展由于史料的缺乏,以往人们对西汉前期《公羊》学发展的研究多是含糊其辞的概貌性的叙述,其实从人们对它的引用情况来研究它的发展倒是一个实际可行的办法。其实早在秦代就有人引用了《春秋公羊传》,《史记》记载对《春秋公羊传》最早的明确引用是秦二世时的一群博士,当时陈胜起义的消息传到了咸阳,二世召集博士儒生进行讨论,于是三十多个博士说:“人臣无将,将则反,罪死无赦。愿陛下
4、急发兵击之。”司马迁《史记》第2720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这里所谓的“无将”见于《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公子牙今将尔,辞曷为与亲弑者同?君亲无将,将而诛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240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进入西汉以后,《春秋公羊传》的影响日益扩大,《公羊传》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言论和著作当中。比较重要的有陆贾、贾谊、邹阳、袁盎、韩婴、《淮南子》关于《淮南子》成书时间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汉书·刘安传》中说:“淮南王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
5、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一般认为《内书》即今存之《淮南子》。《刘安传》中又说:“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刘安入朝还结交了“太尉武安侯”。田蚡任太尉是建元元年到建元二年之间。《汉书》中提到刘安入朝汉武帝仅此一次。那么献书与结交田蚡必然是在同一次入朝的过程中,说明在汉武帝即位之初《淮南子》就已经完成,则其写作时间应该主要是在景帝年间。等人。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是《春秋》观本文的所谓《春秋》观是指对《春秋》性质的认识,包括孔子修《春秋》的目的,《春秋》的作用等。。在陆贾的《新语》前
6、人对今本《新语》的真伪颇有疑虑,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正·卷十》中已经详为驳斥,这里不再赘述。见《辨正》第444-45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有两处谈到了这一问题:.---《道基》篇:“春秋以仁义贬绝。”王利器《新语校注》第2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这显然是运用了《公羊·昭公元年传》:“春秋不待贬绝而罪恶见者,不贬绝以见罪恶也。贬绝然后罪恶见者,贬绝以见罪恶也。”《十三经注疏》2316页。《术事》篇:“《春秋》上不及五帝,下不至三王,述齐桓、晋文之小善,鲁之十二公,至今以为政,足以知成败之效。”《新语校注
7、》第41页。在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吾按《春秋》而观成败,乃切悁悁于前世之兴亡也。”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96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贾谊《新书》过去人们对《新书》真伪也有所怀疑,余嘉锡对此也有辨正。中对《春秋》观的表达有两处,《傅职》篇:“或称《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以革劝其心……此所谓学太子以圣人之德者也。”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第237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道德说》篇:“《春秋》者,守往事之合,徳之,理之。与不合而纪其成败,以为来事师法。故曰《春秋》者此之纪者也。”同上第327
8、页。这里我们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的观点来与贾谊的观点进行一下对比:“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