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633998
大小:10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2
《6组再别康桥电子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再别康桥》第六组课题《再别康桥》学科语文授课年级高一课时12012年8月教学内容分析对诗歌的鉴赏,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形式美,虽然《再别康桥》属于新诗格律诗中的佼佼者,韵律和谐优美,节奏富于变化,结构灵活多姿,意象清新恬美,语言凝练生动,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优美舒畅。但是如若剖筋拆骨,一一细究,则韵味全失。不如舍末逐本,直击性灵,体味本诗所蕴涵的情感美,并探索其内在成因。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该诗之所以被列为现代诗坛之冠,不仅在于其形式,关键在于其内容,即作者对康桥的真挚的情感。学生情况分析本诗是中国现代诗坛的经典作品,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作为“新月派”新格律
2、诗实验的优秀结晶,分析本诗在形式上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是体味本诗美感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朗读,充分发掘学生的分析、朗读能力,就能够体验本诗的形式美感。而作为徐志摩的抒情名作,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即体味该诗在内容上的情感美。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挖掘出该诗情感美的内在成因,才算得上真正读懂了这首诗。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习新诗鉴赏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指导,学会从诗歌的形式方面鉴赏诗歌。6过程方法朗读感知探讨整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
3、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2、通过文本细读、深入解读作品,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重点:体味《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教学难点2、难点: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教学方法读鉴赏探究拓展教具录音磁带PPT课件康桥挂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928年5月,徐志摩做了一次为期半年的环球旅行。在归来的南中国海上,最令他难忘的就是母校康桥。11月6日,徐志摩写下了现代经典名作《再别康桥》。交代该诗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朗读课文1、请全班同学默读课文。2、请两位同学朗读
4、课文。1、默读课文,初步体味。2、由两位同学范读课文。通过默读,揣摩诗歌的美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展示揣摩的效果。概括课文内容1、 提问: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全诗每节的内容。1、 思考并概括。2、 交流概括结果。通过概括,明确课文的内容和线索62、 明确概括结果(作别、金柳、青荇、清泉、寻梦、沉默、作别)。分析课文特点1、 提问:根据内容概括,分析本诗在结构上的特点。2、 明确分析结果:首尾呼应、第二至四节写景。1、根据概括思考分析。2、交流分析结果。分析本诗在形式上的特点,即建筑美的内涵。研读课文1、 提问:诗中哪节最能表达作者离别时的心情?2、 明确结果:第六
5、节。3、 自读课文,寻找可以点题的章节并交流发言。4、 朗读该节,体味作者的情感。点题——离别。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离别康桥时的惆怅之情。深入解读课文1、提问:徐志摩为什么会对康桥产生如此强烈的思想感情呢?请用诗中词句回答。2、明确结果:第五节。1、 细读课文,寻找相关的关键词句并交流发言。2、 朗读该节。通过解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诗中情感美的内在成因:康桥是作者寻梦的地方。对照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提问: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部分,徐志摩是带着什么梦想来到康桥的?1、 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部分,思考分析。2、 交流分析结果将“寻梦”的内涵具体化:徐志摩放弃美
6、国的银行学,欲至剑桥师从罗素,是对自由之梦的追寻。对照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1、 再将“寻梦”6提问: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部分,分析徐志摩主要描写了康桥的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具有什么特点,对作者产生怎么的影响?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部分,分析思考。2、 交流分析结果。的内涵具体化:康桥风景秀丽,开启了作者的性灵。康桥是作者美之梦蕴积的地方。对照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提问: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四部分,找出徐志摩是如何概括他在康桥一年的学习生活的?1、 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四部分,思考分析。2、 交流分析结果。徐志摩在康桥的生活是自然的、真愉快的。同时
7、也是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结合作者生平解读课文提问:结合作者的情感经历,分析作者的康桥生活为何也是最痛苦的时期?1、 结合查找的相关资料,思考分析。2、 交流分析结果。再将“寻梦”的内涵具体化:徐志摩在留学期间离婚并失恋,康桥是作者爱之梦破碎的地方。结合胡适的点评,总结全诗。教师小结:“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把这三个理想的条件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胡适《追悼志摩》)1、 在总结全诗的基础上全班同学齐读该诗。2、 并再请
8、两位同学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