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器功能之我见

红山文化玉器功能之我见

ID:28623382

大小:162.00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8-12-12

红山文化玉器功能之我见_第1页
红山文化玉器功能之我见_第2页
红山文化玉器功能之我见_第3页
红山文化玉器功能之我见_第4页
红山文化玉器功能之我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红山文化玉器功能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红山文化玉器功能之我见——食品说、胚胎说、祭祀祷雨说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臧振  一、食品说  “玉为神灵食品”的观点,不是某人一时心血来潮,凭借灵感想象出来的;那是笔者多年前在读书中自然形成的观念。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热”中,我选择了“巫术”作为研究课题。《蒙昧中的智慧——中国巫术》(华夏出版社1994年出版)是这一课题的成果。该书第九章有一段专讲上古巫师把玉器作为重要的道具。文中说到:“近年来,人们在江苏、浙江等地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发现不少精美的玉器……从它们放置在死者周围这点来看,最主要的功能应当还是避邪,是防御企图危害尸体的鬼魅。”

2、  紧接着,笔者便引用了《山海经》中关于古玉功能的最为重要的一段(《西山经·密山》):  “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接着说:“很清楚了,玉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天地鬼神的食品,二是君子佩带它可以抵御不祥之物。”  “到了商代,商人就普遍用玉作祭祀上帝的礼物;这礼物放在盛食品的‘豆’里面。近代学者王国维考证说,‘礼’字本来就是豆里面放着两块玉。”.---(见该书161页。王氏原话见《观堂集林》卷六《释礼》)  “如果没有上古巫术对玉的神化,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夏商周时期

3、玉成为礼神、镇国的珍宝。”(见该书162页)  该页还引用了《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其后不久笔者就发现了东汉郑玄对这段话的重要注解:  “礼东方……太昊、句芒食焉,礼南方……炎帝、祝融食焉,礼西方……少昊、蓐收食焉,礼北方……颛顼、玄冥食焉”  郑玄以人帝人神相配于四方,这完全可能是晚出的思想。但玉作为食品献祭而被帝神飨用,应该是由来久远的观念。  以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从文献中得到的认识。  1989年秋,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同仁到西安访问,邓淑苹

4、女士随访。在座谈会上,我即以玉琮功能问题请教邓先生。邓先生即以海外学者三种观点相告,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1、张光直先生认为,琮外方内圆中空,“象征天地的贯穿”,琮是巫师“通天地的法器”。2、林巳奈夫先生认为,琮是宗庙祭祀中请神主凭依的器物,琮的中孔是神灵凭依的小室。3、邓先生自己认为,琮方象天、璧圆象地,琮与璧相搭配,组合成贯通天地的法器。三种观点有一个共同点,即把琮看作巫师沟通天地的法器。.---  这与我在大陆刊物上读到的流行观点很不相同。大陆学者的意见大致可分为两类:1、避邪;2、显示财富和身份。我的看法是,用随葬物品来“显示其等级、财富和权力”,这是用

5、今人的观念想象上古先民;那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大家族中、笼罩在浓郁的鬼神观念下的先民,是不需要用实物来“显示”其地位的。(这一点,也可用以说明红山文化积石冢大墓为什么“唯玉为葬”)至于“避邪”和“巫师通天地法器”的说法,我能接受。但其具体的原理,我还很难放弃“玉为鬼神食品”的先入之见。  1991年秋,我得到去北京大学考古系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即以古玉文化作为研究课题。应笔者请求,很快就收到邓淑苹先生寄来她有关古玉研究的系列论文。尤其是《百年来古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成为笔者研究的向导。依该文《参考书目》,又在北大图书馆复印了杨建芳先生《中国古玉书目

6、》,开始系统阅读有关文献。读到章鸿钊先生《石雅》,其上编第三卷专有《食玉》一节,广泛引经据典,集中叙说,令我大开眼界,更加深信玉为鬼神食品的观念由来久远,影响广泛。与此同时,感觉到海外三家关于琮为“通天地法器”的说法隔靴挠痒,未得要领,甚而至于有牵强附会和想象的成分,经不起考古发现的奇特葬俗的推敲。若用“玉为鬼神食品”的观念去观察分析,诸多疑问涣然冰释。于是笔者有《玉琮功能研究述评》(文博1993年第五期)、《玉琮功能刍议》(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四期)等文的发表;认为在祭祀或葬礼中,琮璧等均是被巫师或族长作为食品陈设或瘗埋,用以吸引鬼神来飨。所谓“沟通天地”

7、亦即此意,不必求之过深。  二、胚胎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代早于良渚文化的红山文化玉器得到确认。比起良渚文化玉器来,红山玉器形制更为古怪奇特,功能更为扑朔迷离。笔者面对所谓玉猪龙、钩云形器、马蹄形器等等,也曾百思不得其解。约在2001年,笔者收到邓淑苹先生寄来《群玉别藏续集》(台北故宫博物院1999年10月初版)。书中谓玉猪龙“应是表达哺乳动物在胚胎期的造型”,此语对于笔者来说,可谓振聋发聩!在该书第13页,邓先生说到,要了解红山系玉器的深层含义,须注意下述现象:“红山居民喜爱雕琢昆虫在幼虫或蛹,或是哺乳动物在胚胎期的模样,应是强调羽化或蜕变的生命力

8、。”邓先生出于其学术传统,比较注意古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