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科技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硕士班 学生刘欣怡.doc

朝阳科技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硕士班 学生刘欣怡.doc

ID:28544397

大小:6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1

朝阳科技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硕士班 学生刘欣怡.doc_第1页
朝阳科技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硕士班 学生刘欣怡.doc_第2页
朝阳科技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硕士班 学生刘欣怡.doc_第3页
朝阳科技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硕士班 学生刘欣怡.doc_第4页
朝阳科技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硕士班 学生刘欣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朝阳科技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硕士班 学生刘欣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學生:劉欣怡97年度第二學期學號:9729602論文研討(二)日期:98年04月01日減少家外安置之密集性家庭維繫服務之探討一、前言近年來,台灣地區的兒童虐待與疏忽事件頻傳,甚至有兒童受虐致死的悲劇發生。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的統計資料顯示,97年兒童及少年受虐事件的通報為21,443件,在成案的13,703件中有12,117的兒童處遇是繼續留在家中,其餘則分散安置於寄養家庭或兒童機構中,顯示有11.6%的兒童是接受家外安置服務(內政部電子資料,2008)。台灣地區在推動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時,國外經驗其實深深影響台灣相關政策、法規與實務工作的推展,其中美國兒童及少

2、年保護工作中的家庭維繫及家庭重聚服務成為台灣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中最主要的二種家庭處遇模式。「家庭維繫」有兩個雙重目標,即保護兒童和增強其他家庭成員。亦因此,家庭維繫的宗旨不在於是否對兒童進行安置,而是可以使整個家庭增強權能(施教裕、宋麗玉,2006)。家庭維繫的基本理念是相信應盡可能的讓兒童在其原生家庭長大,就算家外安置是必要的,但安置仍可能造成兒童的創傷,並且使得原生家庭無法學會未來如何保障孩子的安全。兒童應當與其家庭同住,因為家庭最能提供給兒童一致性的歸屬感以及維持兒童的生理發展和文化認同。學生於實務工作經驗中亦曾反思,接受安置的兒童經常受到個案工作者無意間的傷害,或是必須經常在安置

3、場所或學校間不停的轉換,因此安置服務除了對兒童造成可能的傷害外,它也經常是高成本的。故本文將探討國外及台灣施行密集式的家庭維繫服務之相關情況為何,而密集式的家庭維繫服務,是否亦為除了機構處遇、寄養安置這些將兒童與原生家庭分離的另一種服務選擇。二、家庭維繫服務理論(一)危機介入理論「危機介入」一詞始於1944年Linderman醫師所發表的論文,危機介入是指對於處於生活危機(lifecrisis)施予短期性處遇的一種方法,透過提供個人急需的幫助,以協助他能克服危急情況,重回身心平衡。Golan(1986)、James、Gilliand(2001),和Ell(1995)提出危機介入直接服務的

4、理論假設(basicassumptions):1)當個人無力處理內在壓力或外在事件,而轉變成危險事件時,將引發危機。2)個人對危機情境之反應是反映出個人對目前壓力之認知經驗,而非個人病態。3)危機是暫時性的,而且有特定發展階段,但持續期間因人而異。4)危機提供個人成長和發展機會,但結果各不相同。(二)家庭系統理論系統理論認為複雜的社會事實或現象不宜將其拆解為簡單的部份,或將其分解而僅做獨立的個別分析,因為這樣可能會喪失所探討事實的全貌。因此系統理論的假定為:1)如果系統不能與本身範疇之外的其他系統互動,則屬於封閉系統,反之如果與其外界環境有所交換,則是開放系統。2)系統的整體和各部份,以

5、及各部份之間,均是消長的和調適的。3)系統的整體和各部份,以及各部份之間,均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即不斷的變遷和演化。4)系統的整體和各部份之間,不但有其脈絡和特質,而且具有整體大於部份的總和之屬性。5)系統的整體和各部份乃是共存榮或休戚相關的。家庭系統理論的假設認為:1)家庭關係是人們心理健康與個人是否病態的主要影響因素。2)家庭互動之模式,可以代代相傳。3)家庭健康與否,乃建立在家庭的向心力及個別家庭成員是否被尊重的平衡點上(及兩者皆要被重視)。4)家庭的彈性與否,是家庭功能達成的關鍵;即家庭越有彈性(可塑性)越能協助家庭有良好功能。5)家庭互動的分析,需從家庭的三角關係探討(婚姻與

6、親子)。6)個人的問題,經常與其家庭的互動模式和家庭價值觀有關。7)小小系統的改變,都有可能引起主要系統的改變。8)實務工作者介入到家庭,即成為家庭的新系統。(周月清,2001,頁76-77)。(三)社學習理論班杜拉(AlbertBandura)發展的社會學習理論,包含幾個論點:1)重視認知能力對個體的影響,較看輕環境的作用;2)強調增強作用可以是「替身的」(vicarious)直接觀察到他人所接受的酬賞,對個人本身也會發生增強作用;3)認為行為是環境與個人的內在事件交互作用的結果;4)強調沒有認知的中介作用,增強作用就不會發生,單獨的環境作用不必然會產生增強作用。班杜拉亦提出了B=f(

7、P.E)的公式,其中B是行為,P代表個人的一切內在事件,尤其是認知狀態(含思考、記憶、判斷等),E代表環境,即行為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人在環境制約過程中,具有選擇與自我調整的能力,人具有行為的主動性,更認為人透過觀察歷程就能進行學習,並不需要個人親身體驗並直接受到獎懲,經由觀察學習,被觀察者,亦即示範者的行為就成為觀察者的「楷模」,再經由自我系統的作用,觀察者「模仿」了被觀察者的行為表現,編碼儲存於個體內部,進而顯現相似的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