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540246
大小:5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11
《昌平区十二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昌平区“十二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北京市昌平区气象局二〇一〇年四月目录1前言11.1规划性质11.3规划依据22回顾与总结22.1现代化建设22.2人才队伍建设32.3气象文化建设32.4存在的问题33基本目标44基本思路45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45.1主要任务45.2保障措施91前言1.1规划性质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服务事业。昌平区气象局在北京市气象局及当地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下,承担本行政区域内气象工作及气象行政管理职能。主要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常规观测和特种观测、相关
2、数据发报、传递以及气象资料的汇总、保管、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公众气象预报及服务、灾害性天气警报及农业气象服务;负责贯彻实施管理有关气象法规,组织开展气象法制宣传教育;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雷安全工作和施放气球活动的审批。“十二五”时期昌平区气象事业面临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昌平区打造“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建设一流首都城市发展新区的新要求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昌平气象事业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昌平区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是重要的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规划及气象防御自然灾害
3、,防灾减灾规划,为确定今后五年气象事业发展、改革与创新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气象事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贯彻落实“三个气象”理念,着力为昌平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行动指南,对昌平区气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2规划期限2011年至2015年。1.3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气象局关于建议将气象有关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函》、《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2回顾与总结“十一五”期间,政府和上
4、级行业主管部门对昌平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做了很大的投入,2006年至2009年共安排气象基本建设资金300余万元。通过5年的发展,昌平区气象事业在业务现代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昌平气象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1现代化建设“十一五”期间,昌平区气象局在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与业务质量管理方面加大投入,硬件和软件环境都已达到先进水平。区政府投入300余万元,我局筹措资金100万元,新建成区域自动气象站12个、土壤水分自动站2个,在六镇八村八个农合组织建立了22个“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站”、3个科普示范村,两个草莓、百
5、合特色产品综合观测站,对四个防雹增雨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初步建成了分布全区的自动气象观测网。“十一五”期间,昌平区在拓展气象业务领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了拓宽公众了解气象信息的渠道,更好地为昌平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逢昌平区重大赛事、活动举办期间,我局预报服务人员都会与市局气象专家积极开展专题会商,采用互联网、手机短信、传真等方式,从活动前期至结束主动为活动组委会提供天气预报,受到组委会的好评。奥运会、残奥会、国庆六十周年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均获市局、昌平区表彰,气象服务保障同样成为活动中的精彩看点。2.2人才队伍建设“十一
6、五”期间,为了持续、稳定地发展气象事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了完善的、人性化的人事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为气象工作者营造了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健康积极的工作氛围,极大地提高了每一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了“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促进人、用制度培养人”的目标。“十一五”期间,为适应发展需求,以培养和用好现有人才为重点,加强了对职工的培训工作。针对目前开展的各种业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多次组织业务骨干到全国各地气象部门学习和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昌平气象事业发展需要。2.3气象文化建设“十一五”期
7、间,气象文化建设蓬勃开展,连续多年保持“全国气象台站标兵”、“首都文明单位”、“昌平区文明单位”等称号,被北京市气象局确定为廉政文化和局务公开双示范单位。经过几年的建设,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昌平气象文化氛围初步形成。2.4存在的问题首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事业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气象工作高度关切,人民群众对气象工作高度关心,我们深刻认识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挑战更加严峻,责任更加重大,在这种大形势下,昌平区气象事业的整体服
8、务能力必须加强和提高。第二,昌平区的气象法制环境建设急需加快,气象执法工作仅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经验。第三,昌平区两个体系建设即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尚不成熟,突发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远不适应。第四,人力资源配置仍不够科学、合理。气象服务总体能力与社会需求还有很大距离。3基本目标建立新一代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完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