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

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

ID:28537330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0

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_第1页
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_第2页
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_第3页
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_第4页
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项目号:02BZW008)的阶段性成果。【内容提要】易有太极,始生两仪。幽赞神明之易象及元气浑一之太极,既为人文之元,也是中国文化的诗性之源。因此只有回到《周易》,才能真正寻到中国诗性文论的文化之根。诗性文论与《周易》的血脉相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性文论的本体之“道”,源于易之“太极”的自然本元性和原始混沌性;二是诗性文论的思维之“方”,源于易由两仪、四象而太极的整体、直觉和象征性体认;三是诗性文论的言说之“法”,源于易说太极的诗画相谐、言象互济。【关键词】周易/太

2、极/中国文论/诗性....《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项目号:02BZW008)的阶段性成果。【内容提要】易有太极,始生两仪。幽赞神明之易象及元气浑一之太极,既为人文之元,也是中国文化的诗性之源。因此只有回到《周易》,才能真正寻到中国诗性文论的文化之根。诗性文论与《周易》的血脉相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性文论的本体之“道”,源于易之“太极”的自然本元性和原始混沌性;二是诗性文论的思维之“方”,源于易由两仪、四象而太极的整体、直觉和象征性体认;三是诗性文论的言说之“法”,源于易说太极的诗画相谐、言象

3、互济。【关键词】周易/太极/中国文论/诗性....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为追溯文学的本源,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描述出华夏文明“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的发展历程。彦和以骈文书写的这部“简明上古文明史”,有河图洛书的神秘,有玉版丹文的华丽,有三坟五典的博大精深,有夫子木铎的金声玉振……在刘勰看来,华夏文明的元点是“太极”,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符号或文本是“易象”,所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诞生于中国文化滥觞期的《周易》,炳耀着诗性文化的绚丽和光辉;而中国文论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开始就秉赋了《周易》的诗性特征。彦和所言“人文”,既已

4、包括了文学及文学理论;其所言“太极”、“神明”,即为《文心雕龙》所欲追寻的文论之本原(源)。中国文论的诗性特征,先天性地滥觞于元气浑一之“太极”,我们只有回到《周易》,回到“太极”,才能真正找到中国诗性文论的文化之源。      一  在先秦典籍中,“太极”首先是一个具有本体论之规定性的哲学范畴,可与“道”、“无”、“大”、“玄”等范畴互训互释。《易·系辞上》有“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者,天地也;天地者,有之始也。故韩康伯注曰:“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韩注关于“太极”的“不可得而名”,使我们想到

5、《老子》二十五章关于“道”之命名的困难:“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周易之“太极”与老聃之“道”(或“大”)的互文性,在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孔颖达疏曰:  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据孔氏疏,“太极”亦可释为“太初”或“太一”。《庄子·知北游》有“外不观乎宇宙,内不观乎太初”,成玄英疏曰:“太初,道本也。”又《庄子·天

6、下》有“建之以常无名,主之以太一”。可见在原始道家那里,“太初”或“太一”均为“道”之别称。《周易》的“太极生两仪”是一个关于宇宙起源和宇宙本体的命题,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和“无,名天地之始”的命题并无质的区别。  同为宇宙的本源和本体,“太极”与“道”却不能完全等同,亦不能无条件地互换。“道”作为原始道家的本体性范畴,是形而上的,是纯理念的,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是先秦理性精神的结晶。“道”范畴的建立以及老、庄等哲学家对“道”理念的阐释,代表了先秦诸子哲学形上思辨的最高水准。  “太极”则不然。除了前述可以与“道”互释的理念性或精神性内涵之外,“太极”原初

7、的内涵是指物质性的元气,亦即孔氏疏云“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太初”、“太一”亦可释为元气。《庄子·列御寇》有“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列子·天瑞》有“太初者,气之始也”;《淮南子·诠言》有“洞同天地混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先秦两汉哲学对“太极”原始混沌性的体认延续到两晋,《晋书·纪瞻传》引晋人顾荣言:“太极者,盖谓混沌时蒙昧未分。”天地剖判、两仪始分之前,宇宙蒙昧,元气浑一。这一漫长的时期,其物质性状态是“混沌”,其理念性状态则是“无”,两种状态均可表述为“太极”;而对前一种状态的表述,使得“太极”与“道”相比,

8、有着明显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