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威的毕业论文二稿论文3稿

ID:28523318

大小:5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10

王亚威的毕业论文二稿论文3稿_第1页
王亚威的毕业论文二稿论文3稿_第2页
王亚威的毕业论文二稿论文3稿_第3页
王亚威的毕业论文二稿论文3稿_第4页
王亚威的毕业论文二稿论文3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亚威的毕业论文二稿论文3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培养注意一些标点,按论文格式排版可定稿。教育学院05心理学本科班王亚威指导老师:吴文刚副教授【摘要】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一切有益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很多当代的大学生的缺乏亲社会行为,社会焦虑感增加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降低;“自我中心”观和一些负面“榜样”的影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缺失亲社会行为。我们要增加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增加大学生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完整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人

2、格。【关键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译成英语。1亲社会行为概念分析我们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例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

3、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做出自我牺牲的行为等。亲社会行为包括所有类型的帮助或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而不管助人者的动机是什么。可以说,亲社会行为是一个从最无私的利他行为,到完全受自己利益驱动的助人行为的连续体。大多数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认为,亲社会行为不是本能的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个体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这种行为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婴儿是没有利他行为的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所以,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亦可以进行培养,来提高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的水平。但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很多当代的大学生缺乏

4、亲社会行为,一个典型的表现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大学校园里为灾区或贫困人员募捐时大学生们反映冷淡,有人甚至嘲讽。这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符。2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2.1-..据《北京晚报》2000年的一篇报道:在天津市子牙河西河闸边,为救落水儿童,两名南开大学的大学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又奏响一曲舍已救人的华采乐章。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帮助人的现象,从指路、给老人让座、扶盲人过马路,到与歹徒作斗争等等。社会无时不在提倡助人为乐的行为,教育工作者也在时时教育青少年热心助人。但仅以几个为国

5、家和他人利益而献身的英雄作榜样,会让青少年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不利于助人行为的培养。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亲社会行为是一个比"利他行为"更宽泛的概念。利他主义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亲社会行为则包括了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甚至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从过去一味强调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转为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乎社会道德标准的优良品德。   老

6、师可能都有这种体会: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同伴,又往往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分保护,对他们的社会性教育极度匮乏。总是以孩子是否听话乖驯、学习是否优秀来衡量孩子的成功与否。中国社会很多父母的这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将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缺陷,缺少走向社会所应具备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品德。其实,检验和衡量家庭与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学生能否经受住社会生活的检验和选择,能否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人毕竟是社会的人,学生终有一天要独立生存于社会,他们既要有生存的技能,又要有符合社

7、会规范的道德品质。任何社会都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无明文规定的、默契的行为标准,也就是非正式的规范。这些规范规定着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方式,指明哪些行为是被社会接受的、受到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或是受到指责的。亲社会行为有益于社会整体,所以是被接受的、受到鼓励的、并可以得到一定报偿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使他们能有效地参与竞争与合作、善于与人交往、具有较高的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具有利他主义精神和助人行为等,小而言之,这关系到孩子自身的发展与前程;大而言之,关系着中华民族

8、21世纪的命运!2.2大学生犯罪率逐渐增高,呈现出“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的现状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每年都在增加。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17+其中盗窃约占七成。大学生的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2.3贪图享乐,利己思想浓厚许多大学生缺乏冒险创业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只贪图大城市的优越条件以求享乐.不愿回到家乡和小城市。不少大学生只想到自己的需求而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王亚威的毕业论文二稿论文3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培养注意一些标点,按论文格式排版可定稿。教育学院05心理学本科班王亚威指导老师:吴文刚副教授【摘要】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一切有益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很多当代的大学生的缺乏亲社会行为,社会焦虑感增加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降低;“自我中心”观和一些负面“榜样”的影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缺失亲社会行为。我们要增加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增加大学生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完整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人

2、格。【关键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译成英语。1亲社会行为概念分析我们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例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

3、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做出自我牺牲的行为等。亲社会行为包括所有类型的帮助或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而不管助人者的动机是什么。可以说,亲社会行为是一个从最无私的利他行为,到完全受自己利益驱动的助人行为的连续体。大多数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认为,亲社会行为不是本能的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个体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这种行为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婴儿是没有利他行为的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所以,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亦可以进行培养,来提高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的水平。但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很多当代的大学生缺乏

4、亲社会行为,一个典型的表现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大学校园里为灾区或贫困人员募捐时大学生们反映冷淡,有人甚至嘲讽。这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符。2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2.1-..据《北京晚报》2000年的一篇报道:在天津市子牙河西河闸边,为救落水儿童,两名南开大学的大学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又奏响一曲舍已救人的华采乐章。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可见帮助人的现象,从指路、给老人让座、扶盲人过马路,到与歹徒作斗争等等。社会无时不在提倡助人为乐的行为,教育工作者也在时时教育青少年热心助人。但仅以几个为国

5、家和他人利益而献身的英雄作榜样,会让青少年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不利于助人行为的培养。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亲社会行为是一个比"利他行为"更宽泛的概念。利他主义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亲社会行为则包括了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甚至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从过去一味强调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转为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乎社会道德标准的优良品德。   老

6、师可能都有这种体会: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同伴,又往往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分保护,对他们的社会性教育极度匮乏。总是以孩子是否听话乖驯、学习是否优秀来衡量孩子的成功与否。中国社会很多父母的这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将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缺陷,缺少走向社会所应具备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品德。其实,检验和衡量家庭与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学生能否经受住社会生活的检验和选择,能否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人毕竟是社会的人,学生终有一天要独立生存于社会,他们既要有生存的技能,又要有符合社

7、会规范的道德品质。任何社会都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无明文规定的、默契的行为标准,也就是非正式的规范。这些规范规定着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方式,指明哪些行为是被社会接受的、受到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或是受到指责的。亲社会行为有益于社会整体,所以是被接受的、受到鼓励的、并可以得到一定报偿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使他们能有效地参与竞争与合作、善于与人交往、具有较高的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具有利他主义精神和助人行为等,小而言之,这关系到孩子自身的发展与前程;大而言之,关系着中华民族

8、21世纪的命运!2.2大学生犯罪率逐渐增高,呈现出“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的现状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每年都在增加。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17+其中盗窃约占七成。大学生的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2.3贪图享乐,利己思想浓厚许多大学生缺乏冒险创业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只贪图大城市的优越条件以求享乐.不愿回到家乡和小城市。不少大学生只想到自己的需求而忽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