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519929
大小:786.04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11
《对《抛体运动》教学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抛体运动》教学的思考双流县华阳中学赵亮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我们对物理必修2第一章《抛体运动》的教学已快结束。在章末复习训练之际,有必要对本章的教学作个回顾,以便查漏补缺,增强训练的针对性。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理解、思考和体会,不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一、对课标的解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的内容标准涉及本章内容的条目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条目4:“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两条在本章的教学要求是:学生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
2、,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各类抛体运动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从物理必修2第一章的编排体系看,以曲线运动为基础,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为主线,以平抛运动为重点,以斜抛运动作收束。从课标要求看,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各类抛体运动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在平抛运动后应安排一个课时适当探究竖直上抛运动,以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为斜抛运动的教学做适当的铺垫,更有利于学生对抛体运动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教材选编斜抛运动的意图,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增加学习内容,也不是刻意要区分平抛和斜抛,而是以内容学习为
3、载体,来体验过程,领悟方法。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研究这一类问题的科学方法。在平抛运动教学前,可以按人教社的物理必修2那样,先简介抛体,让学生弄明白什么是抛体(质点以一定初速抛出,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有哪些类型(根据抛法可分为竖直上抛、下抛、平抛和斜抛运动),有何特点(初速不为零,只受重力作用),是何种性质的运动(匀变速运动,由初速和重力的方向关系,其轨迹可直可曲)。在此基础上研究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也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当然,我们不希望教科版物理必修2教科书单独安排一节竖直上抛运动来增加教学
4、负担,我们可以不一定全部按教材编排体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选什么教、怎么教最好,达到活化教材、重组教材甚至自主创新编教材。)二、对本章教学重难点的理解:本章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能应用这种方法分析,研究抛体运动,理解和掌握抛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变曲为直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合理性。学生已学过力的合成与分解,且数学已补上了矢量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本章的教学中,应围绕这种方法的学习与应用设计教学,有目的、有步骤渗透这种
5、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探究学习平抛和斜抛运动的过程中,使认识不断升华,综合素质和能力逐步提高;在解决具体问题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矢量等效合成与分解这种方法的意义。在抛体运动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运动条件。例如,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是受到空气阻力的,但是在空气阻力远小于物体重力时可以忽略空气阻力,认为物体只受重力。像“自由落体运动”一样,抛体运动也是一个理想化过程模型,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可以这样设问:在空气中将一个羽毛或纸飞机以初速度水平抛出去,羽毛或纸飞机的运动是平抛运动吗?(显然不是,因为不
6、满足〈〈mg)又问:如果让羽毛和纸飞机也做平抛运动应满足什么条件?(在真空中)这样设问既可以巩固对平抛运动条件的认识,又可加深学生对理想化模型的理解。本章教学难点有:小船渡河的最短时间和最短位移问题;绳子绕固定滑轮拉车的速度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及其运用。对小船渡河问题,可采用动画模拟相关情景,先指导学生弄清分运动与合运动的独立性、等时性、等效性和同体性,再去研究最短时间问题;船速小于水速时的最短位移问题,利用几何作图即可说明白。对轻绳拉车模型的速度分解问题,大部分学生弄不清哪个是合运动哪个是分运动,建议抓住“眼见为实(
7、合)”,结合实际运动效果分解,适当过手训练即可突破难点。对平抛运动的规律的教学,指导学生理论探究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定性探究与定量探究相结合。“平抛运动的特点”小节的交流与讨论实质上是学生合作互助进行理论探究,体会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把平抛运动这种复杂的曲线运动“一分为二、化曲为直”的等效转化思想。在定性的对比试验探究中引导学生分析水平分运动和竖直分运动的独立性和同时性,归纳总结出平抛运动的时间取决于平抛高度,与初速度和小球的质量等无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该对比试验的频闪照片做进一步定量研究,探究出平抛运动的规律应是水
8、到渠成。除“对比研究法”外,教材安排了学生分组实验,用“轨迹研究法”进一步深入研究平抛运动规律。对学生描出的轨迹曲线先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曲线点迹分布规律,再理论推导轨迹方程,并用所测初速度和轨迹曲线上各点的坐标值验证,最后引导进行误差分析,教学效果可能更好。三、加强对学生的归类训练和方法指导学生第一次学习曲线运动,起点不要过高,要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