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518813
大小:417.00 KB
页数:55页
时间:2018-12-10
《湖南大学中哲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哲复习资料1.导论本章问题:1.中国哲学的合法性?2.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3.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一.哲学与中国哲学1.哲学的定义与功能耶稣会士输入的西方哲学思想和哲学观虽为极少数皈依其教门者所接受,却不为一般中国士大夫知识阶层所理解和认同,所以他们曾经使用过的哲学译名在当时并没有广泛传播而流传下来。19世纪70年代该词传入日本,起初译为“爱知”,后来日本学者西周译为“哲学”,1896年前后,一些中国学人将这一译名传入中国。另外,这些传教士同时也向欧洲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的儒家学
2、说。对当时的欧洲思想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刮起一股中国热。(法国的伏尔泰,德国莱布尼茨等曾高度评价中国文化。)“哲学”这个译名用于西周公开发表的著作,最早是在《百一新论》(1874)。“哲学”这个译名也并非立即为学界所通用,当时一些学者仍习用从中国宋明儒家取来的“理学”一词作为哲学的译名,实际上,西周本人在提出“哲学”这个译名时也无意排斥“理学”之为哲学的译名,他也说过,哲学亦可称“理学或穷理学”。后来“哲学”这个译名逐渐流行,特别是19世纪80年代初井上哲次郎编撰日本第一部《哲学字汇》时基本上采
3、纳了西周所译的众多西方哲学术语,遂使“哲学”成为日本学界普遍习用的译名。因此,“理学”与哲学全然分家,用以专指各门自然科学了。“哲学”输入中国又始于何时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87年完成,初刻约在1895年)为最早。黄氏在该书的《学术志》中介绍东京大学法、理、文三学部的学科设置,其中文学部分为二科,一是哲学,二是政治学的理财学科。梁启超在这个译名的传播上则有领先之功。政变失败后他亡命日本。创办《清议报》(1898-1902)和《新民丛报》(1902-1905),发表其本人和他人评介西方哲学及中
4、西思想之比较的文章多篇,使“哲学”一词很快成了报章书刊上习见的词语。另一位最早引进“哲学”这个译名并大力译介西方哲学的著名人物是蔡元培。2)哲学的探讨与定义.---哲学这一门科学的任务是探讨存在者之所以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黑格尔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惊讶闲暇(精神)自由古代希腊罗马,科学尚未独立,哲学与科学浑然一体,哲学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哲学即科学,包罗万象,是“知识的总汇”。
5、在古代中国,则强调对人生和道德的研究,哲学因此被看成是关于人生和伦理的学说。欧洲中世纪,把哲学看作关于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的学说。近代哲学家,如英国的洛克和德国的康把哲学看作是关于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的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流行于欧洲大陆的人本主义哲学看作是关于人的学说。流行于英美的分析哲学认为,哲学的惟一任务是对科学命题进行语言和逻辑的分析。定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哲学将人们在社会实践
6、活动中形成的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定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因此,它能给人以智慧,并能使人坚定自己的信念。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非常复杂,反映这个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具体科学也非常复杂,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三大类:自然知识(研究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知识(研究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思维知识(研究思维及其发展规律)。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具体科学整个世界部分世界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
7、与个别的关系。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具体科学研究物质世界的某一方面及其规律性;而哲学则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哲学反映了各门具体科学中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它能给人以智慧。正因为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不是表现为某一领域的某种具体知识,而是对包括社会和人在内的世界的宏观把握,表现为一种哲学智慧。对于哲学来说,重要的是对世界、对人生、对真理、对智慧的爱。冯友兰先生:人类之所以要有哲学,是为了心安理得的活着。智慧不等于知识,知识关乎事物,智
8、慧关乎人生;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传授,智慧不能转让。人心中的智慧永远只属于他自己。.---智慧虽然不能转让,但可以启迪。哲学并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的爱。它不是“智慧学”,而是“爱智慧学”。爱是可以激发的,一个人对智慧的爱,可以激发别人同样的爱。2.中国哲学的由来及特点1)中国哲学的由来利玛窦(1552—1610)用过“中国哲学家”一词,并认定孔子是“大哲学家”维科(G.Vico,1668—1744,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学者)在著作中论及“孔子的哲学”。马勒伯朗士(N.Mal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