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509951
大小:27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0
《半月谈时事政治:元月下半月那些事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半月谈时事政治:元月下半月那些事儿这段时间,海内外华人共同欢庆“中国人的嘉年华”——龙年春节。艰难的回家旅程,已成往事,等人们又都挤上返程火车的时候,新一轮的拼搏又要开始了。生活又在周而复始地运转。全国过大年的气氛是祥和的、欢乐的,在全世界经济普遍不怎么景气的背景下,中国人的生活和节庆没有受到明显的冲击,总是值得庆幸的。说春节,就绕不开春晚。虽说央视春晚每况愈下,但今年的春晚似乎受到更多的诟病。有的媒体说“劣评如潮”,这说法未免过于苛刻,也不厚道。毕竟成千上万的人辛苦了大半年,谁都不容易,还是要道声辛苦。但认真给春晚把脉,以思改进之道,还是必要的。有的外媒对这次春晚的评价是“技
2、术精湛,内涵贫乏”。网友的概括就是一种趋势了:“只要是技术的,就会越来越好;只要是人文的,只会越来越差。”瓜田以为颇中肯綮。什么歌手唱错了词儿或者跑了调儿啊,小品不可笑甚至有的涉嫌抄袭啊,都是细枝末节,“多年来没有改变内容上的政治化和形式上的枯燥无味的基调”才是问题的要害。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春晚也有点成灾,各省市有春晚,中央一些部委有春晚,央视也不止一台春晚。这些春晚大多从年中就下手准备,全国为这个事儿花了多少银子,牵扯了多少人力物力,如果有人去统计一下,那数字也是大得可怕的。这钱现在中国倒是花得起,但不值得。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说:中国有的是无需过多考虑经济收益就可以乱花的“傻
3、钱”,这就像一场花钱的大比拼。“傻钱”这个词实在是妙不可言,到底是说批钱、花钱的人傻,还是掏钱纳税的人傻,就不知道了。破解春晚难题,不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加准备的人员和准备的时间,恰恰相反,应该为春晚降温,减少资金和人力的投入,降低全国观众的期望值,也就是说,另辟思路,彻底改弦更张。如果上上下下都不把春晚太当一回事,说不定春晚反倒能办好。把平日的娱乐性选秀节目(譬如“金光大道”等)筛选一下,春晚演演,不也很好吗?还免去了每年为春晚备战大半年的烦恼,也省了不少耗费。我们的文化艺术工作,跟体育的“重视运动会、重视比赛,忽视群众性体育运动”是一样的,钱都花在光鲜亮丽的高级舞台上了,对
4、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关注不够。群众过大年把春晚看得太重,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这说明老百姓自己参与的文化活动太缺乏。一支社区的老人合唱团或者一支村落的妇女秧歌队,对群众活跃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性,也许比一台春晚的节目更重要。一个民族的成员如果在文化上总是习惯于傻乎乎地当看客,而不是充当积极的参与者,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就都是扯淡,遑论文化素质的提高。电视插播广告的问题正在得到遏止。广电部的有关决定已经得到贯彻,效果显著。全国观众终于能完整地看一集电视剧了。北京电视台和辽宁电视台的春晚本来不错,比央视的更是好许多,但广告过于嚣张,破坏了所有观众的情绪。这就比不上央视了。尤其是北京台
5、,一个银行的广告,反反复复地强暴我们。呜呼!一个人在被人不断强暴的间歇中还能兴趣盎然地欣赏电视节目,不知道是内心过于强大,还是彻底的没心没肺。再说两个一到春节就开始纠结的问题。一个是已婚的独生子女到哪里过年,另一个是未婚的年轻人领谁回家过年。由于孩子少,老人对能否跟孩子一起过年很在意。这就使得独生子女小两口左右为难。除了少数“各回各家”的外,一般的做法是两头兼顾,都跑一遍,除夕是轮着过,今年在娘家,明年在婆家。这样,一到春节,小两口就疲于奔命,耗费巨大,却两头不讨好,大家都十分纠结。至于未婚的往家里领恋人,就不光是纠结,而多半是尴尬了。在外面混了多年,老人最期望的就是你回家时能
6、领一个人来,而敲定一个终身伴侣又不是突击的事儿,于是聪明的年轻人开始了市场化运作,租一个假的回家过年。现在,这已经不是个别人的权宜之计,而是网上生意火爆的市场行为。雇主要负担对方的交通、住宿和餐饮费用自不待言,连交往、表演的细节和报酬都明明白白地写在合同上。接吻一次是10元,陪逛街购物,每小时10元,陪吃饭,每小时8元,拉手一次3元,搭肩一次5元……所有这些,不是儿戏,胜似儿戏。两个年轻人合伙哄弄老人,不光残忍,还难免会滋生出一些新的烦恼。报上就有这样的消息,老人见了假儿媳,喜出望外,立马把上万元的红包掏了出来。假儿媳假戏真做,收了钱就不撒手了。普遍租用恋人回家还有一个坏处,那
7、就是以后家家老人都会怀疑孩子领回来的恋人是假的。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农民工欠薪问题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从媒体上看,各级政府讨薪工作很有成效,甚至把拖欠了一两年的工钱都讨回来了,让人心里很温暖。不知道这种幸运的人在欠薪的农民工中能占多大的比例。农民工是个弱势群体,他们离乡背井,无依无靠,一旦受到雇主的欺负,常常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有的还害怕得罪了包工头,以后不好找活儿,所以吃哑巴亏的不在少数。农民工有数亿人之多,受到欠薪折磨的就算只有1%,总量也会有几百万人。就算三百万吧,影响面就是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