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497033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0
《《秋歌——给暖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秋歌——给暖暖》语:12《秋歌——给暖暖》教学反思(新人教版07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欣赏》)《秋歌——给暖暖》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作者是台湾诗人痖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想主要贯穿新改的两个理念:一是把堂还给学生,一是建立单元整体和学科整体的观念。把堂还给学生,所以这堂我以学生的三个主要活动贯穿始终:朗读,合作探究,写作。其中,合作探究是这堂的主要内容,朗读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写作是合作探究的书面整理。在朗读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除了要求学生带有
2、感情的诵读外,我还要求个别朗读的学生在朗读前能将他对这首诗情感的理解及表达的方式阐述出,读过后再请其他学生就他的朗读进行评价。在朗读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哀而不伤。在秋天令人感伤的情调下,“暖暖”的出现给生命带一抹亮色。最后全班齐读,完成朗读这一鉴赏诗歌的首要步骤。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后,进入品味鉴赏的环节。我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分别探讨诗歌的语言、意象、主题。每个大组再分两到四个小组不等(根据班级人数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探究结束后,每个小
3、组选一位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探究结果,一个大组发言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补充总结。因为学生的探究总结是以口头形式呈现出,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系统的认识,所以最后以堂写作小短的形式帮助学生并检验堂教学效果。建立单元整体和学科整体的观念。一堂诗歌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不可能将有关这首的所有内容都表现出,甚至有时受学生认识水平和时的限制连一首诗最主要的特色都不能讲全,这就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建立单元整体和学科整体的观念。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的选修,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整体特点和学会鉴赏
4、现代诗歌。这堂我让学生亲自“下水”试试“这条河”的深浅和自己的水平,充分打开鉴赏思路,体验自由驰骋的乐趣。这就是我这堂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至于学生的鉴赏角度不够全面、鉴赏程度不够深刻,则完全可以通过整个单元甚至整本书的教学逐步完善。在这次新改开放周的活动中,按照这样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基本完成了《秋歌——给暖暖》的教学任务。但是无论是最初的设计还是具体实施的过程,都有一种“捉襟见肘”的感觉挥之不去,可以说我是在极为矛盾的心情下设计和实施教学的。现将这种种矛盾记下,希望能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
5、矛盾。新改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堂还给学生。但是我们的时有限,而学生的主动学习经常处于无序的状态。就一节而言,如果花大量时间对这种“无序”进行指导,则学生的探讨思索时间就不够,反之亦然。新改还强调要把语上成语,要求我们的教学尽量回归本,朗读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朗读占用时间过多,其他内容就无法展开。学生如果能在前预习中主动自觉完成这一环节当然最好不过。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很少有预习这一环节,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这里就不展开。上述问题要解决似乎不难,因为我们有“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的确,在教学设
6、计中,按照“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先进行单元目标设计,然后将单元目标分配到具体篇目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互补统一的整体,这可能是解决上述矛盾的好办法。但是,在新改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可操作性的层面上还缺少具体的研究探讨。在对堂进行评价时,老师们还是习惯着眼于一堂,而不是一个整体。2、合作探究中的矛盾。合作探究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活动既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但是要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首先,
7、合作探究分组时应尽量使组内成员的性别和学习程度平衡分配。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大多按照座位简单分组,因为不可能让学生在每次上时进行“大换座”。即使班主任老师按照小组分配的原则安排座位,对学生学习程度的评价也只能是某一科目,对其他科目说仍不适用。其次,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应让每个小组的代表都有阐述小组观点的机会,也应给其他小组的成员以质疑和补充的机会。这样在班级范围内形成争论的氛围,在争论中提升认识水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收到这样的效果,因为我们的班级人数过多。分组太大,难免有“浑水摸鱼”的学生,很难达到全员
8、参与的目标。分组过细,展示成果时间不足,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的探究结果重复几率过高,学习效率降低。提出以上两点矛盾,并不是说我反对合作探究。恰恰相反,我是合作探究学习的“铁杆”支持者,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这一方法。先进的理念在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难免有和实际情况脱节的地方。在此提出我的困惑,也希望能得到老师们的帮助。3、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师预期的矛盾。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最复杂也最重要的。理想的堂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