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

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

ID:28471728

大小:58.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10

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_第1页
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_第2页
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_第3页
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_第4页
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秦腔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几百年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但是,建立在封建小农经济、田园经济和农业文明基础之上的秦腔,随着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变化,其丰富的传统基因横亘于传统与现实之间,暴露出诸多与时代不协调的弊病。为了适应时代变迁,秦腔艺术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秦腔艺术的现代化进程一说现代化,有人就会讲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地区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历史过程,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就是工业化,和秦腔无关。其实,“现代化”一词没宥领域界限,它可以指人类活动的各个

2、方面。现代化是使动用法,即使之成为现代的、以适应现代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新变化。弄清了“现代化”的科学含义,我们可以把秦腔艺术的现代化进程理解为秦腔由传统积淀的扬弃到不断吸纳新事物、进行内容和形式的改革、适应现代观众审美的过程。笔者以为,秦腔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有意蜕变和超越,表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特征。1.清末民初的秦腔艺术现代化淸末民初,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陕西一批知识分子,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良策,他们十分重视戏曲艺术的教育功能,认为“社会教育感人最深,普及最广者莫若戏曲”,主张“改编旧戏社,编演新戏曲,改造社会”。清末同州知府王伯明,在清末编写了剧本《训俗亭》,提倡民主,移风易俗

3、;民国元年陕西名士李桐轩和孙仁玉联合军、政、商等社会各界,于7月1日在西安创建了易俗社。易俗社以“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原则,从剧社体制、组织机构设置、管理制度、艺术创作、舞台演出、学生培养等方面对秦腔及其管理进行了全面改革,剧社以演出提倡民主、平等,宣扬爱国和社会教化的新编剧目为主,对传统秦腔剧冃进行了取金,使之“推其陈,出其新”。在易俗社的影响下,陕西各地出现了改良热潮,相继出现了“秦中社”、“三意社”、“化民社”、“榛苓社”等十多个改良剧社。这一时期秦腔创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以孙仁玉、李桐轩、范紫东、高培支为代表的秦腔剧作家们创作了《一字狱》、《孤儿

4、泪》、《商汤革命》、《柜中缘》、《三滴血》、《软玉屏》等作品。陕西易俗社的秦腔改良运动,引起了全国各界的重视和支持。民国10年,陕西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训令,发给了金色褒奖,以资奖励。民国13年,鲁迅莅临西安,亲临易俗社观看演出,并题赠了“古调独弹”匾额;民国21年9月11円,蒋介石命陈果夫拨给易俗社一千大洋,令其刊印剧本,予以推广。在陕西秦腔改良运动的影响下,西北各地也展开了秦腔改良运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也出现了改良剧社,创作了一批秦腔剧目。应当指出的是,这次秦腔艺术改良运动,从词、曲、本到声、韵、调,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创新,以此建树起颇有时代新意的新唱腔一一易俗腔。这种新唱腔的问

5、世,不仅很快吞并了流传于西安周围的多种古老秦腔遗风,同时乂随着人批陕籍艺人进宁入廿给西北秦腔的唱腔带来了很大冲击,促进了秦腔音乐的革新与融合2.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秦腔现代化三四十年代,面对我国国土沦陷,山河破碎,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局势,秦腔肩负起了宣传的职责。这一时期,秦腔艺术现代化进程的中心由西安转移到了陕甘宁边区,以柯仲平、马健翎、黄俊耀等为代表,他们高扬着“为现实生活”的旗帜,大步地向现代化迈进。1938年,柯仲平、马健翎等发起了“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并发表宣言,后即成立民众剧团。他们从现实出发,从斗争需要出发,坚持“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明白世俗、尽情尽理、有说

6、有笑、红火热闹”的原则,创作了《好男儿》、《那台刘》、《查路条》、《屮国魂》、《三岔门》、《两家亲》等在中国戏曲史上占冇重要地位,冇深刻的历史思考和强烈吋代特点的作品。1939年后,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地区相继成立了许多秦腔社团,他们纷纷向民众剧团学习,直接上演民众剧团的剧目,或创作反映抗战内容的新剧目,收到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良好效果。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延安的革命文艺工作者高举“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旗帜,运用秦腔这一艺术形式反映革命的生活和斗争,创作了《血泪仇》(马健翎)、《鲁进宝的灾难》(黄俊耀)、《官逼民反》(钟征明、黄俊耀)、《穷人恨》(马健翊

7、)等剧目,为秦腔的现代化树起了一座里程碑。在这次现代化进程中,首先是内容的革命性,其次是形式的创新,而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最初的秦腔向现代化迈进,内容和形式是不协调的。直到1943年秦腔《血泪仇》的诞生,秦腔才运用旧的民族形式创造出新的民族形式,完成了现代化进程屮的第一步,毛泽东评价它“体现了屮国气派和屮国作风”,“体现了一定意义的新文化”。柯仲平认为秦腔在抗战时期“创造了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