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470258
大小:66.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10
《绿色金融在中国:现实困境及应对之策(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绿色金融在中国:现实困境及应对之策摘要金融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催生了绿色金融的诞生,为我国实体经济增长创造了新动能。但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实践中却遭遇了内生动力不足、金融资源(期限)错配、产品和服务单一与市场机制建设滞后,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诸多现实困境的制约,阻碍了其助力实体经济增长新动能功效的发挥。这就需要激发政府、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四方联动作用,在发挥好政府能动性,推进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转变金融机构经营理念,主动对接绿色金融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同时,加快推进有责任的绿色投资者培植和倡导居民绿色消费之间的联动效应,共同助力经济朝着“绿色化”转型。
2、关键词绿色金融;经济增长;现实困境;应对之策[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3-0086-04一、绿色金融提出的新背景绿色金融作为杭州G20峰会的重要议题被提出,其目的是期望依托于金融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变革传统资源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环境问题将起到重耍作用,也因此被寄予厚望。随着第一份《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的出炉,绿色金融开始烙上了中国印记,并得到了与会国家的认同与共识,这标志着绿色金融发展正开始从“全球认知”向“全球行动”的更深层次实践演进。事实上,我国
3、政府作为“绿色金融”的主要倡议者,早己在行动上付诸了实践。2015年被誉为是我国绿色金融的元年,首个官方名义的“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重大课题正式启动,后来的5月、9月和年末,屮共屮央、国务院、人民银行,以及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的手段和政策框架(曹明弟,2016)[1],2016年年初的“十三五”规划报告则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包括构建适宜我国国情的绿色金融体系,以及强化绿色信贷直接融资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股权转让等间接融资性金融产品的诉求,并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这一重要内容上升为我国的重大国家战略。8月
4、3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及其相关产品、绿色保险、绿色发展基金、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随后的杭州G20峰会,更是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议程并以实际行动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递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批准文书。这足以体现出我国对发展绿色金融的决心与责任心。同时,从绿色金融的市场需求来看,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测算,未来5年,我国每年用于绿色发展所需要进行的投资规模大约在2.9万亿左右(李若愚,2016)[2]。另据相关机构预测,未来5年我??绿色金融的总资金需求规
5、模将达14万亿到30万亿元,而全球到2020年,仅清洁能源的投资缺口就将达到5000亿美元。种种迹象显示,绿色金融的市场前景广阔,其发展大有可为,这必将成为助力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也必将成为撬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二、我国绿色金融实践的现实困境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典型特征的绿色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要发展绿色经济,绿色金融必须先行。从功能视角来看,金融作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造血干细胞,理应成为引领实体经济“绿色化”方向发展的活力之源和动力之基。但从目前来看,绿色金融在助力实体经济,发挥增长新动能功效的实践中却并不尽人意。①(一)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
6、的矛盾导致绿色金融发展缺乏内生动力绿色金融的宗旨本质上而言就是要实现金融助力环境优化和资源节约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但问题是,包括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在内的绿色金融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项目所产生的外部性和自身存在的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和效益低等特征与传统企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追求的“盈利最大化”为冃的的宗旨存在较大的悖论。如此一来,一方面容易出现企业的逆向选择问题,导致企业在申请绿色贷款,提升自身环保效能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需要资金、人力、宣传等要素的大量投入(王刚和贺章狄,2016)[3],加之于当前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尚未形成
7、有效的规模效应,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激励与扶持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往往难以通过对绿色产业提供积极的金融资源配置而实现较好盈利并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所以容易导致她们幵展绿色金融的内生动力不足,往往就会造成商业银行不愿涉足或者迫于政府的政治任务(责任)而疲于应付的现象,其结果是,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所带来的环境正外部性投资不足和“棕色项目”所带来的环境负外部性投资过度(同时也可能源自于地力政府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疏于监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