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447464
大小:6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10
《uf-1000i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与显微镜镜检rbc和wbc的数据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UF-lOOOi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与显微镜镜检RBC和WBC的数据分析林伟刘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福州350009)【摘要】目的对比UF-1000i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与显微镜镜检对尿液屮RBC和WBC的数据,研宄两种方法对于检测姒液屮RBC和WBC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门诊患者新鲜尿液1000份,分别进行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结果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两种方法RBC和WBC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o结论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可以进行筛查试验,与显微镜手工检测联合应用可以相互弥补各自不足。【关键词】UF-1000i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
2、仪显微镜检测红细胞0细胞【中图分类号】R19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4-0170-02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全自动鉍液分析仪由于其检测速度快,重复性好,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我院新引进了一台UF-1000i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现随机抽取1000份门诊患者尿液标本,对其进行红细胞和Q细胞的检测,探讨UF-1000i的临床价值。1.材料与方法1.1尿液标本随机选取本院门诊患者新鲜鉍液1000份。用一次性淸洁从杯留取屮段以,分装两个试管,各10ml。1.2仪器和试剂希斯美康UF-1000i全自动鉍
3、有形成分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奥林巴斯显微镜。1.3检测方法1.3.1UF-1000i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每hl先进行质控校准,待机器稳定后将分装后的一管尿液混匀,严格按照SOP文件上的操作进样,记录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值。1.3.2显微镜检测取另一管10ml尿液管放入离心机1500r/min离心5分钟,弃上清,留0.2ml沉渣,混匀,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连续计数20个高倍视野的红细胞和白细胞,记录下平均值,所冇步骤均应在2小吋内完成。1.4结果判断显微镜下RBC>;3/HP为阳性,WBC>5/HP为阳性。UF-1000iRBC>13.6/u
4、l(男性),WBC>13.2/ul(男性),RBC>22.7/ul(女性),WBC>22.22/ul(女性)为阳性。1.结果UF-lOOOi全自动尿冇形成分分析仪检测RBC结果阳性为480例,阴性为520例。显微镜检测结果RBC阳性为442例,阴性为558例。两种方法阳性符合率为85.2%,见表1。UF-1000i检测WBC结果阳性为409例,阴性为591例。显微镜检测结果WBC阳性为423例,阴性为557例。两种方法阳性符合率为95.1%,见表2。表1RBC检测结果比较2.讨论尿液检测是医院常规检查项0之一,检验科每日的检测量较大,全自动尿液分析仪
5、的出现对该项目操作的标准化、劳动力的解放具有重要的意义。UF-1000i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是采用DNA染色技术,利用激光束照射鞘流样本,并通过对前向散色光,侧向散色光及侧向荧光信号转换成的光电信号进行分析,从而对各个粒子进行识别。该分析仪精密度好,速度快,1小吋大约能测定100个样本,在门诊面对大量标本特别实用,不但能减轻工作量,还降低了人为误差。尿液分析仪在测定尿中RBC和WBC吋容易因尿液的渗透压、酸碱度、药物、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结果假阳性和假阴性[1】。在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UF-lOOOi尿液分析仪和尿沉渣镜检两种方法检测红细胞和白细胞结果的阳性符合
6、率较高,但是尿液分析仪也存在不足,在红细胞方面,仪器法与镜检法的阳性符合率是85.2%,仪器法对红细胞不符合结果经观察分析:假阳性是由于结晶、粘液丝、精子等物质的荧光参数与红细胞多奋重叠,仪器会把这些物质误认为红细胞;假阴性是因为破碎红细胞和一些影细胞而漏检。在白细胞方面,仪器法和镜检法的阳性符合率是95.1%,少数不相符的原因经分析与仪器不能识别完整的白细胞,对在膀胱中储存过久被破坏的白细胞不能辨别检测奋关;假阳性是仪器会把-些小圆上皮细胞误认为白细胞。这就需要结合显微镜,减少仪器误差,但是显微镜检査也不是金标准,它也冇自己无法克服的缺点,如离心过程中红细胞破坏变形
7、丢失,还有一些主观误差等。综上所述,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可以进行筛查试验,但不能完全取代镜检[2],尿液分析仪与显微镜手工检测联合应用可相互弥补各自不足,取长补短,更好地保证质量。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更可靠的数据。参考文献⑴李为滨,王德春,林宝顺等.尿液自动化分析仪检测假阴性问题的探讨[J].陕西医学检验,1998,14(3):53.[2】李焱鑫,钟亚玲.UF-1OO尿沉渣分析仪不能取代镜检.临床检验杂志,2005.23(2):15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