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446715
大小:70.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10
《法眼看世界:佛禅观照方式变化与佛禅诗审美趣味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法眼看世界:佛禅观照方式的变化与佛禅诗审美趣味的变化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发展和融汇过程中,汉化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由开始被动的接受到后来主动的吸收、改铸,因此我们所认识的佛教已经和原产地印度的佛教大相径庭。佛诗解理方式的嬗变从形式上体现了这一变化。但是,从本质上说,体式的变化主要还是人们认识方式的变化造成的。与解理方式变化同步的是佛禅观照方式的变化。观照方式的变化反映的是人们从佛理的角度对现实世界、现实人生的观察认识的区别。在禅宗被接受的前后,这一认识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从对现实人生的态度看则主要透露出一个主题:对虚幻人生的排斥与接受。受佛教空无思想
2、的影响,中唐以前的佛诗揭示的现实是世俗的,丑陋的;俗世的凡人是愚蠢的,无知的,所以佛诗对现实多是持批判的态度,或讥刺,或逃避,其说理往往拿现世说法,或揭露解剖,或以物喻理,告诉人们现实的迷幻和不切实际,希望能够给人当头棒喝,让人能够醍醐灌顶,猛然警醒。随着禅宗影响的日益扩大,晚唐以后的佛诗则更多对现实的接受。无法回避的现实让人对生活更多了冷静的思考,“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万物万事同样是包含佛性的,“佛即一切,一切即佛”。在“即心即佛”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现实的包容与接受。对现实不同的观照态度也体现了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如幻三味与不着实相的思辨美
3、王梵志:冷酷的幽默王梵志的诗歌从语言上大多是俚俗的,从内容上则述说佛理、因果报应的诗居多,但是在述说佛理时却很适应着日常事物。所以日本的金冈照光在《敦煌的民众——其生活与思想》中在引用王梵志诗集序中“佛教道法,无我苦空,知先薄之福缘,悉后微之因果。撰修劝善,戒罪非违。目录虽则数条,制诗三百余首。直言时事,不浪虚谈······不守经典,皆陈俗语。(斯〇七八序)”后评价说:“我认为这一序文并非王梵志所作,然而却又清楚地表明其诗在述说佛法的同时,实际上又涉及到日常生活。”(《中国文学史》第108-109页,1975年东京大学出版会版,徐东琴译)王梵志的
4、诗歌整体上有一种怪诞的味道,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其直面人生的态度。他的面目是冷酷的,他的言辞是尖刻的,锋芒毕露,但他对现世人生的解剖是透彻的,而他微笑的旁白又是让人惊惧的。在他的眼中,人生是充满烦恼的,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一切都是虚无飘渺的。人类只是一种幻觉,是一个被判处死刑的傀儡而已。不管是四处寻求长生不死秘方的君王,还是佛祖、老子本身,无论是谁都逃脱不掉共同的恶运。请看汉武帝,请看秦始皇。年年合仙药,处处求医方。结构千秋殿,经营万寿堂。百年有一倒,自去遣谁当?(王梵志诗校辑卷三)饶你王侯职,饶君将相官。蛾眉珠玉佩,宝马金银鞍。锦绮嫌不着,猪羊死不
5、飡。口中气扑断,眷属不相看。(王梵志诗校辑卷三)P77纵使千乘君,终齐一个死。纵令万品食,终同一种屎。释迦穷八字,老君守一理。若欲离死生,当须急思此。(王梵志诗校辑卷六)他认为世上的俗人都是愚人、痴人,“愚人痴涳涳,锥刺不转动。身著好衣裳,有钱不解用。贮积留妻儿,死得纸钱送。”活着的时候不舍得吃喝,要给妻儿留遗产,谁知人生短暂,这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换来的只有死后儿女的丧号。况且儿女又能活多久呢?“遥看世间人,村坊安社邑。一家有死生,合村相就泣。张口哭他尸,不知身去急。本是长眠鬼,蹔来地上立。欲似养儿毡,迴乾且就湿。前死深埋却,后死续即
6、入。”“人纵百年活,须臾一日死。彭祖七百岁,终成老烂鬼。”富贵荣华都是不切实际的东西,对人没有任何用处。所以他用幽默的语言赞贫穷的好处:“他家笑吾贫,吾贫极快乐。无牛亦无马,不愁贼抄掠。”.---可以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作者用看似冷酷的语言肢解生死的命运,抛却人对世俗之生的留恋。人赤裸裸来到世上,最终也还要赤裸裸离开这个世界:百岁有一人,得七十者稀。张眼看他死,不能自觉知。痴皮裹脓血,顽骨强相随。两步行衣架,步步入阿鼻。双盲不识鬼,司命急来追。赤绳串着项,反缚棒脊皮。露头赤脚走,身上无衣被。(王梵志诗校辑卷一)人的命运就像羊一样辛苦一生,最终
7、一无所有。从某个角度看人甚至还不如羊:身如圈里羊,命报恰相当。羊即披毛走,人著好衣裳。脱衣赤体立,则役不如羊。羊即日日死,人还日日亡。从头捉将去,还同肥好羊。羊即辛苦死,人去无破伤。命绝逐他走,魂魄历他乡。有钱多造福,吃著好衣裳。愚人广造罪,智者好思量。(王梵志诗校辑卷一)在王梵志的眼中,肉体凡身只不过是“土馒头”、“臭皮囊”、“裹脓包”、“屎尿袋”,一堆行尸走肉而已,没有什么可羡慕的地方。“本是尿屎袋,强将脂粉搽。凡人无所识,唤作一团花。”(王梵志诗校辑卷六)这些象喻会给人感觉他对人生作贱的“恶毒”。王梵志为什么要这样形容人的生命呢?其实这只是
8、其说理的一种方式。王梵志通过生命的“裸奔”让人感受到了现世人生的虚幻,给人空虚、寂灭的恐慌。佛教宣扬“四大皆空”,据大乘十喻的理解,世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