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421130
大小:60.1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10
《种子教师研究项目的“温度”与“锐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种子教师研究项目的“温度”与“锐度”种子教师研究项目,让笔者想到《论语》中的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种子教师要在做好本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主动研究、不断学习,并实践于教学工作屮,难道不是愉快的事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教师之间开展互动研究是没有边界的,可以随时随地,可以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有了这种研究意识和实践活动,不就有助于造就一个个优秀的教师,一个个优秀的团队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想做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是一个君子,要注重个人修养,做到尊贵、有德有学,包括平常心,寻常对待身边的事和人。一言以蔽Z,种子教师的研究活动,要贴近老师的心灵,打动老师的心灵,这样
2、才能学有所获,修有所“得”。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创设的种子教师研究项目,旨在激励更多中小学教师能够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价值,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并学以致用;发现教科研骨干分子,形成教科研的“种子教师”团队,带动更多教师走上教科研道路;不断提升教师的学术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形成和打造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三个思考:点燃种子教师研究的“温度”为了提高种子教师交流的便利性和提升研究活动的有效性,种子教师研究活动实行片区负责制,自研究活动开始至今,每个片区每学期都会举行相关的研究活动,笔者为西苑西北旺片区负责人。作为片区负责人,要对所在片区的科研教师负责,针对研究活动的设计,笔者有三个思考:第一,
3、要凸显“成长”的主题。研究活动的设计,要围绕着如何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大主题,重点提升研究素养,种子教师研究活动要落到教师专业发展上去;第二,要采用“体验”的方式。研究活动要考虑是否能够做到有趣、有情、有理、有用,让研究活动有温度,能够打动人,这就要种子教师在“情”上受到冲击,这种情绪体验的力量非常强大,科研的活动要有理,有高度,这样活动效果才会好;第三,要注重团队的“互助”。要思考如何总结提炼种子教师的经验,思考哪些活动对教师成长和发展有效,给种子教师提供了阅读、写作、观课、研讨、论坛、科研讲座等课程。在组织研究活动时,可以去提炼和发现,比如,“阅读”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冇效的成功经
4、验冇哪些,研究活动是否能给教师带来真切触动,等等。再如,研讨对教师的成长很重耍,可以通过改变研讨的形式、增加研讨的时间,来增强种子教师的体验感。研讨对种子教师的触动有多大,效果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总结和反思。以上学期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本部进行的种子教师片区集中研究为例,活动前期笔者掌握了参会种子教师个体淬异大、彼此不熟悉等情况,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活动,提高种子教师的参与热情,消除彼此间的陌牛感,特别采用心理学上的暖场活动,带着老师们做了些有趣的小游戏,比如“大风吹”“松鼠大树”等,十多分钟的时间,就让原本寂静、彼此陌生的种子教师有了欢声笑语,彼此间有了了解和沟通,为下一步的研讨打下了良好
5、的基础。三个问题:突显种子教师的“锐度”种了教师的研究最重要意义在于让教师们有发现,有兴趣,有收获。尽管每次活动设计都尽力贴近教师的需求,但由于彼此的想法、需求、沟通还不充分,仍然会存在与自己的期望有落差、甚至跟讲座专家的观点产生分歧,自己的研究中的观点有可能被其他人反对,方法会被人质疑等现象……我们认为,真正的研究,并不都是以皆大欢喜的局面来收场的,但正是彼此之间思维、观点的碰撞和激荡,这些苦并快乐的,喜中夹杂着忧愁的经历,才会促进教师不断地反思和成长。在这几年的研究活动屮,上自高等院校的领域专家,下至教学一线的学科教师,都曾在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或自己的探索总结跟其他种子教师进行过探讨交流
6、,对一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1•消灭科研“拦路虎”正如有的教师提到的,“我平时教学工作已经很多很重了,再让我从事科研工作,有些力不从心。”或者“我的一线教学没问题,就是缺少坐下来反思梳理,把自己的经验提升总结,或者从一线教学教育管理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诸如此类不在少数。种子教师研究项冃就是耍真正解决教师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在科研方面有所提升。以上现象的确存在,困难的确不小,但是不能因为有困难就停滞不前,满足当下,往往越是有困难和压力,越要砥砺前行,有所突破。教育科研是教师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不绝的原动力。正如郑金洲教授曾经说过的:做教育科研并不难,难的是一直持续地做教育科研,难的是一
7、直将教育科研明确定位为自身教育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海淀区创设种子教师研究项目的初衷Z—。2.方法指导最重要种子教师都是各学校精挑细选出来的“能兵强将”,科研的基础还是有的,有的教师更是硕士毕业,本身就拥有有一定的学术修养。在一次主题为“案例写作”的研究活动中,我们邀请了一零一中学的袁金香、卫静老师、上地实验学校的武玉霞老师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杨姣姣三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做了主题报告。三位老师的主讲内容不同,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