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的侵权行为探析

隐性采访的侵权行为探析

ID:28419723

大小:63.1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0

隐性采访的侵权行为探析_第1页
隐性采访的侵权行为探析_第2页
隐性采访的侵权行为探析_第3页
隐性采访的侵权行为探析_第4页
隐性采访的侵权行为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隐性采访的侵权行为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隐性采访的侵权行为探析摘要:近年来,在我国当前特定的情况下,隐性采访逐渐受到了各种媒体和受众的广泛关注,在新闻实践中频繁采用。然而,社会不断进步,法制不断健全,公民法制意识不断觉醒,由于隐性采访本身存在一定的欺骗性,而且其使用涉及到媒体、政府、公众、企业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因此它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巨大争论。本文主要探讨隐性采访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具体指出了隐性采访与公民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以及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冲突,并以点带面深刻认识隐性采访中侵权行为问题。从而使我们对隐性釆访能够有一个更理

2、性、全面的认识,促使隐性采访更好地服务于新闻实践,服务于受众。关键词:隐性采访侵权法律1隐性采访的定义与特点1.1隐性采访的定义隐性采访从新闻学上讲是指隐藏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这种方式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题材或特殊场合、特殊采访对象,如在敌方或犯罪分子中的采访。从法律角度来分析,本文认为隐性采访是指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伪装成其他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意图,通过各种方法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单方法律行为。1.2隐性采访的特点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方式,其主体是新闻记者,与其它采访方式

3、相比有以下特征:1.2.1采访行为的非公开性。这是隐性采访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记者采访时故意隐瞒身份。②被采访对象不知情。③携带偷拍偷录设备。1.2.2采访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为了达到揭露黑幕、惩治犯罪等目的,记者往往有针对性地对特定的当事人采取必要的隐蔽手段。1.2.3采访题材的特殊性。隐性采访通常在以公开采访方式无法取得新闻素材或无法保证新闻素材真实性的情况下使用,对一般性题材则不必采用。1.2.4采访过程的风险性。由于隐性采访针对的题材大多是违法犯罪行为以及社会黑暗现象

4、,因此记者往往深入虎穴,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源,风险就在所难免。1.2.5采访效果的真实性。隐性采访的对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采访,没有任何准备和矫饰,往往具有无可辩驳的真实性。1.2.6采访结果的侵权可能性。因为是偷拍偷录,很有可能侵犯被采访对象的人格权利,例如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等。2隐性采访侵权的种类及表现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采访方式,也正是源于其自身采访方式的特殊性,因此,只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侵权问题。2.1侵害国家机密国家机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

5、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任何公民和组织(包括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人员)都应当保守所知悉的国家安全工作的国家秘密。我国的《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报刊、书籍、地图、图书资料、声像制品的出版和发行及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电视的制作和播放,应当遵守有关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国家机密。”1992年《新闻出版保密规定》把国家机密、科学机密、商业祕密和军事机密等作为禁载禁播的内容。2002年新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也规定:“任何出版物都不得泄露国家机密。”广播电视部《保密暂行规定》第13条规定:“全国

6、性的重大政治活动,中央重要文件、决议、决策、法令的公布,要严格按照中央规定的切实应该保密的国家事务,一律不得在广播电视中宣传。”美国曾发生过记者为验证军事基地的安全措施而闯入偷拍并安全脱身的事件。目前在国内,新闻记者采取隐性采访方式获取国家机密造成泄密的案件十分少见,但后果却十分严重。2.2侵害商业秘密商业机密是我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

7、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商业祕密主要以祕密状态维持其价值,一旦被泄露,就会完全或部分丧失其原有的价值,直接引起相关企业经济损失,甚至被淘汰。个人和企业都十分重视保护商业祕密不被侵犯。国家法律也做了相关的明确规定。目前,我国已经加入到世贸组织,许多商业合作和竞争都走上了国际轨道,如果记者通过隐性采访的手段获得相关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等商业秘密,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而且这种泄露机密的影响是国际性的。因此,记者应当深刻认识到商业祕密是隐性采访的禁

8、区,也是一切采访的禁区。2.3侵害公民、法人人格权从隐性采访实践中的侵权情况分析,其主要侵害的民事权利是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等。2.3.1侵犯名誉权。名誉,是对特定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社会评价。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名誉是社会对某公民的品德、才能、思想、作风等的综合评价,是公民人格权的一种社会评价。”当然,对采访本身来说,并不涉及到侵犯名誉权。问题出在报道发表之后,由于是隐性采访,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时并不知道是记者采访,或者不了解记者的真实目的,所以可能说话不设防,等到报道发表后,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